笔杆子PK枪杆子——中日战争中的知识分子(图)
2008年08月03日 10:36《先锋国家历史》 】 【打印
相关标签: [中国] [日本] [知识分子] [甲午战争]

是“君子动口不动手”,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成为两国知识分子乃至两国国家特性的分野。中日两个民族在甲午战争中的首次对决,不仅是军事PK,也是立宪制度与专制制度的PK,更是两国知识分子之间的PK。

“崇文”与“尚武”的分歧,造成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差异。

从不惜暗杀的“义和团”,到阻止攘夷而被人看做是“卖国贼”,再到明治维新的大功臣,伊藤博文和井上馨的跌宕心路,正是那个时代日本知识分子的写照。在这个心路历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知识分子在时代的剧烈变化面前,顺应潮流,放下身段,改变了自身

在中国的大多数知识分子看来,中国的落后,无非是在“船坚炮利”等物质文明方面,而政治制度实在是太优越了。中国的执政者和知识分子们,并不认为自己也需要“变脸”。号称同文同种的中日两国知识分子,就这样开始了悄悄地分道扬镳

■《先锋国家历史》特约撰稿 雪儿简思(澳大利亚)

甲午战争后日本靖国神社大祭(1895年图)

“日奸”伊藤博文的变脸

愤怒

1863年5月10日,日本马关海峡。

美国轮船“彭布罗克号”(Pembroke)因退潮而下锚,等候夜潮到来。天色渐暗,两艘帆船悄悄驶近美国船,突然开炮。这是长州藩的军舰庚申丸、癸亥丸,奉命进攻“夷船”,打响了“攘夷”的第一炮,掀开了日本式“义和团”运动的序幕。此时,距离日本在美国武力下被迫开国正好十年整。

十年来,这场被动的“改革开放”,造成日本国内政治经济的极大混乱,以批判幕府开国政策为主的“攘夷派”,结合以孝明天皇为首的朝廷,对幕府发起挑战,“尊王攘夷”(日本式的“扶清灭洋”)运动风起云涌。攘夷派“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占据上风,迫使幕府宣布攘夷,攘夷派占主流的长州藩便成为这场运动的急先锋。

“彭布罗克号”猝不及防,只好砍断锚链仓皇而逃。随后几天,法国军舰“建昌号”(Kien-Chang)、荷兰军舰“梅杜萨号”(Medusa)也先后受到炮击。西方突然发现,自己面对着一个愤怒的日本。

马关炮响后两天,5月12日的深夜,五名年轻人受长州藩藩主密令,在横滨躲过了幕府官吏的检查,悄悄登上了怡和洋行的商船基鲁雪基号,转道上海前往欧洲秘密留学并考察。

大上海的繁华令这些第一次出国的日本青年大惊失色,动摇了他们的攘夷观念。他们看着如此众多的“洋船”,感慨到:“这些船如果一旦都闯进日本来,究竟日本该怎么做才好呢?攘夷吗?那不可能!”

这群年轻人中,就有后来著名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

就在这些年轻人徜徉于繁华的伦敦,醉心学习英语和西方技术的同时,他们的家乡正在遭受着剧烈的变化。

美国和法国海军先后进行了小规模的报复,长州藩幼稚的海军受到重创,炮台严重被毁。西方的坚船利炮震撼了长州各界,农民、町人也纷纷被武装起来,等级被进一步打破,后来在明治维新中作用巨大的“奇兵队”(与正规军“正兵”相对而言)就是在此时应运而生的。

与此同时,日本另一大藩萨摩藩也与英军发生激烈冲突,史称萨英战争。萨摩藩在英军的优势军事力量面前大败,被迫签署和约。随后,以会津、萨摩两藩为中心的“公(朝廷)武(幕府)合体派”发动政变,将以长州藩为中心的尊王攘夷派逐出京都,内战爆发。

长州藩此时仍维持攘夷,封锁了马关海峡。长期的封锁,最终激怒了在日本有巨大经济利益的英国。次年(1864年)英国驻日公使阿尔托克(Rutherford Alcock)提议,与法国、荷兰及美国联合采取军事行动。 “四国联军”很快组织了十七艘军舰,准备大举进攻长州。

身在英国的伊藤博文和井上馨得知消息,深为国内局势担忧,认为日本要与四国抗衡,绝对是以卵击石。他们遂决议返回日本,试图运用自己与英国和藩主的联系管道,既阻止攘夷这样的“义和团行动”,也阻止“四国联军”的军事行动。

相关阅读:

甲午祭——举国浑噩的悲剧

甲午之战:英国远东舰队险些进攻日本

甲午战争:中国也输在外交上(组图)

甲午最嚣张日舰“吉野”号最终被撞沉在中国黄海

洋务运动之殇:清军丢弃弹药比日军消耗还多30倍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凤凰图片08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