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兰台说史•这个全国亮起中国红的国家是如何崛起的

2018-07-23 12:05:15 凤凰网历史 重光

当地时间7月19日晚,阿联酋迪拜的多座建筑面目让人眼前一亮,世界第一高楼--哈里发塔,七星级的阿拉伯塔酒店(即帆船酒店),迪拜画框都披上了中国红,与热情的迪拜民众一道欢迎到访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迪拜哈里发塔的玻璃幕墙被投影上了五星红旗的图案。

通常,在人们的印象中,挥金如土的迪拜酋长国似乎也是靠挖石油一夜暴富的,然而,他们脚下的土地所蕴藏的油气资源远不及沙特大户,甚至连隔壁的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都不如,若单单靠开发油气资源,坐吃山空,迪拜现在绝不可能成为中东第一的国际化大都市。那不靠石油,迪拜是靠什么在短短数十载内崛起的呢?

“披上五星红旗”的七星级帆船酒店

时间回到20世纪50年代,此时的迪拜仍是个小渔村,由于气候炎热干旱,土地贫瘠,多沙漠,水资源匮乏,迪拜无法发展种植农业,同时因为缺乏工业化所需的煤铁等矿产资源,也没有资本从国际市场进口这些资源,迪拜无力发展工业,许多迪拜居民在进入20世纪后仍旧干着和祖祖辈辈一样的事--放牧打渔,出海经商,以此养家糊口,时间在迪拜,似乎静止了。

迪拜旧影,摄于1950年前后。

曾今一度支撑着迪拜经济半壁江山的天然采珠业,在20世纪30年代因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冲击与人工养殖珍珠的兴起而遭到重创,迪拜由此陷入了长久的衰退,居民愈发贫困潦倒,许多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谋生。

迪拜代拉区,摄于1960年前后。

同时,随着商船的吨位不断扩大,而港口设施简陋的迪拜根本没有可供大型船只停靠补给的地方,因而迪拜仍在从事与体量较小的传统转口贸易,其从中获得的利润相对变少了。

迪拜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迪拜溪(咸水河),摄于1964年。

好在迪拜三生有幸,出了个才干卓越的酋长。1958年,拉希德·本·赛义德·阿勒马克图姆继位迪拜酋长国埃米尔(相当于国王),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且极具远见。登基后的拉希德不仅延续了先父鼓励贸易的政策,而且还“定了个小目标”,决心将迪拜打造成中东的商业中心,跻身世界现代化大都市之列。

迪拜酋长拉希德·本·赛义德·阿勒马克图姆(1958年至1990年在位)正在摆弄尼康相机。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贸易所获利润对以贸易为生的迪拜来说,就应该用来扩大贸易规模,于是拉希德将贸易收入用来投资建设基础设施,现代化的水电设施不久后就投入使用,迪拜由此告别了没有自来水和电力的“中世纪”,半只脚跨入了现代;与此同时,成片的崭新别墅、公寓、商店与办公楼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迪拜居民终于可以不用在一大家子人蜗居在祖上传了不知道多少代的土坯房里了。

迪拜旧城区

此时的波斯湾乃至中东地区,还没有一个地区级的航运与航空枢纽,更别说世界级的了,迪拜若能抢先建成海空交通枢纽,必定能在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日进斗金。迪拜酋长拉希德立马付诸实践,开始招商引资,请来英国公司专门负责管理兴建并运营港口与机场的事务。1959年,迪拜首家宾馆开张营业。次年,迪拜建成首条简易砂土跑道。能起降飞机了,自然不能再叫迪拜小渔村了。

迪拜机场塔台与消防站,摄于1965年。

有了先进的基础设施,也就有了吸引投资的基础,在随后几年内,阿拉伯世界乃至欧美的各类公司纷至沓来,争相入驻开展业务。在1962年英国殖民当局(自1820年起迪拜就沦为英国的“保护国”了,军事与外交由英国控制,经济与内政由迪拜自行管理)向伦敦发出的报告中写到,迪拜处处“欣欣向荣”,可见拉希德发展经济确实有一套,连老牌“日不落”都对其赞不绝口。

1965年,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往返印度孟买与迪拜的定期航班开通,迪拜由此被纳入了地区与世界航空网络,多家外国航空公司看中迪拜沟通东西的绝佳地理位置,一拥而上,争夺在迪拜机场的起降权,一时间迪拜机场门庭若市,旅客摩肩接踵。

1965年,黎巴嫩中东航空公司的彗星客机降落在迪拜机场的新跑道上。

光会烧钱修路盖楼自然是不行的,还要有明确的规划,拉希德制定了六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拉希德深水港与阿里山深水港两个自由贸易港区,兴建迪拜干船坞,疏浚拓宽迪拜溪,开挖沟通迪拜溪两岸的新代阿隧道,建设迪拜世界贸易中心建筑群。这一系列项目涵盖了交通、航运、水利与商贸等方方面面,为迪拜的未来勾勒了美好的蓝图。

疏浚拓宽后的迪拜溪,摄于2007年。

但单靠迪拜一己之力完成如此大的计划,显然是不现实的,迪拜还没积累起足够的原始资本,其必须寻找外部资金支持,拉希德由是想到了联姻策略,他先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坐拥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田的卡塔尔埃米尔,与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而后再从他那边借来巨额贷款,投入基建项目。

卡塔尔2011年的出口货物一览图,可见该国90%以上的出口货物均是油气产品。

随后,拉希德又出访科威特,说服科威特埃米尔提供资金支持,设立多只债券,为基建项目募资。长袖善舞的拉希德通过其广泛的人脉,运用外交手段,为迪拜的跨越式发展筹措到了大量资金,迪拜的六项重大基建项目才得以顺利开工。

科威特组图

正当迪拜大兴土木之时,1966年,在迪拜境内终于勘探到了油气资源,虽然总量不多,但值得开采,迪拜很快找到了多家国际石油公司进行合作。三年后,迪拜第一块油气田投产,其不仅产出源源不断的“黑金”,为迪拜注入了海量的石油美元,而且也吸引了大量外籍劳工进入迪拜务工,这极大地促进了迪拜的发展,迪拜的经济开始腾飞。在1968年至1975年这短短七年内,迪拜人口翻了三倍,繁华都市初露端倪。

迪拜,摄于1970年前后。

1971年12月,迪拜同包括阿布扎比在内的其他六个酋长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独立,并统一为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酋长拉希德担任阿联酋副总统。政治环境的改变与国际地位的提升使得迪拜可以把握住更多发展的良机,其中就有提高本国获得的石油收入份额。

1971年12月2日,阿联酋国旗第一次升起。

不少迪拜居民对此欣喜若狂,觉得自己也能像隔壁的沙特土豪那般一夜暴富,躺在钱堆上混吃混喝过完下半辈子了。不过,拉希德酋长清楚地意识到,靠出售自然资源坐吃山空是不可持续的,油气资源在几代人的时间内就会开采殆尽,到时候如果迪拜没有替代产业,那不就完了吗?唯有利用石油红利加速建设城市,发展商业、金融业、航运业、航空业与旅游业等高附加值产业,使经济结构多元化,才是正确利用油气资源的方式。

迪拜的海上油气田

因此拉希德对臣民们说:“我的祖父骑的是骆驼,我的父亲骑的也是骆驼,而我开的是奔驰,我的儿子将开路虎,我的孙子也会开路虎,但我的曾孙子又会再骑骆驼。”迪拜居民听闻后如同醍醐灌顶,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转而全身心地投入建设高附加值产业的奋斗中。因此尽管石油产业收益极高,但其从未在迪拜的产业体系占据主导地位,如在1990年,只有24%的迪拜GDP是由石油产业贡献的,到了2004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到了7%。

迪拜的陆上油井

石油红利的到来使得拉希德改变了原先的规划等级,其不再以中东第一为目标,而以世界第一取而代之:原先只设计了4个泊位的拉希德深水港在建设时不仅扩大成了16个泊位,还附加上了一系列诸如仓库、办公楼、学校与医院之类的配套设施,力图打造设施完备的港口自贸区。在拉希德港1972年10月竣工后,大量商船排队停靠,迪拜由此赚得盆满钵满,在3年后将拉希德港再次扩建成了有35个泊位,水深13米的超级大港,可停靠当时最大的集装箱船。

拉希德港,摄于2007年。

但这样庞大的港口设施仍不能满足迪拜日益增长的贸易需求,因而迪拜很快启动了更大的阿里山深水港的建设工程,其整个港区面积达134平方千米,拥有67个深水泊位,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港。在1979年完工后,120多个国家的5000多家公司入驻阿里山深水港,使其一跃成为中东最繁忙的港口。

阿里山港,摄于2007年。

与之配套的阿里山自贸区于1985年正式挂牌成立,由此跨国公司可不受限制地输入或输出劳动力与资本,阿里山自贸区在1990年扩建,成为世界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其在2014年贡献的GDP,约占迪拜GDP总量的21%。顶级的港口设施极大地促进了迪拜航运业的发展,为迪拜经济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阿里山港,摄于2007年。

在迪拜航运业蓬勃发展的同时,迪拜航空业也蒸蒸日上,迪拜国际机场在1969年正式开张营业后多次进行改扩建,原先唯一一条的简易沙土跑道被两条更长的沥青跑道所替代,塔台、机库与航站楼等配套设施也陆续拔地而起。

迪拜国际机场航拍图,摄于2013年。

2004年,世界最大的航站楼--迪拜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竣工,机场的吞吐量由此又有了显著的提升。由于迪拜国际机场起步早,同时期中东的其他机场的设施都没有其完善,其又占据绝佳的地理位置,因而诸多航空公司都将中东业务重心逐渐迁移至了迪拜国际机场。至2014年,迪拜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了7000万大关,其创造的收入高达267亿美元,占迪拜GDP总量的27%,并为迪拜创造了50万个就业岗位。

可以说,拉希德发展航运与航空的兴国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迪拜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内景

尽管处于战争频发、政局动荡的中东,但迪拜乃至阿联酋自身均较为稳定,每当爆发战争,“乱世桃源”般的迪拜总会成为避险的最佳地点:1975年爆发的的黎巴嫩内战旷日持久,打了整整15年,这使得黎巴嫩大量高素质人才被迫外流,不少人来到迪拜谋生,其中不乏如医生、工程师与教授等高端人才,他们的到来填补了迪拜的人才缺口,进一步带动迪拜自身的发展。

迪拜的海滩

在1990年至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原本繁荣一时的科威特炮火连天,,当地不少企业为了减少损失,将公司搬迁至迪拜继续开展业务;2003年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国际油价应声连涨,虽然迪拜石油收入不多,但有总比没有好,“多多益善”嘛,迪拜把因油价上涨而多出来的利润全部用来发展自由贸易与旅游,助力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每当波斯湾发生动荡,当迪拜自身没有受到太大牵连时,其往往都会“渔翁得利”。

迪拜组图

迪拜的崛起,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决策层富有远见的规划部署、后续优秀的政策扶持以及有利的地缘格局。

迪拜先是利用贸易所得的收入,利用地理环境,改善航运设施,扩大贸易规模,同时发展航空业,加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抢占先机,打造地区枢纽。在勘探到石油后,迪拜没有随意挥霍石油美元,而是将其投入国际贸易中,进一步加速了航运业与航空业的升级。

迪拜的天际线

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在迪拜本地航运与航空提供资金支持,外界输入高端人才与技术带动的情况下,迪拜原先落后的科教文卫事业有了明显的改观,因而更多的高端人才得以在迪拜本土被培育出来。迪拜健康城、迪拜互联网城、迪拜媒体城与迪拜知识村等一系列大手笔的发展项目陆续落地,由此迪拜建成了完整的高附加值产业体系,并得以利用集聚效应,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金融业与房地产,进一步扩大财富总量。

迪拜媒体城

同时,既然坐拥了地区航空枢纽,每年必定有海量旅客造访迪拜,这就为迪拜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迪拜因此趁机烧钱打造了一系列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人工景点、大型商场与豪华酒店,吸引旅客驻足消费,这极大地推动了迪拜旅游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刺激了迪拜航空业与商业的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迪拜的崛起,靠的绝不是石油,而是智慧。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