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没输掉土木堡之战 明军还会走下坡路吗

2018-05-28 13:07:41 凤凰网历史 佛里曼

土木堡之战,被视为明朝军事力量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战让功勋贵族没了一大半,导致明军战力走上了下坡路。但是,我们撇除这场战役本身,去观察明军的对手和外部环境,就会发现由盛转衰是伪命题,不断明军战力下坡才是必然。

朱元璋给明朝军事体制留下了的“祖制病根

暂时抛开土木堡之战不提,很明显就能看到,明军战力之所以蜕化到后来明末那种“弱鸡”的地步,和将领们的盘剥有着直接关系。

按照明朝的法律,一个人如果成为了军士,那么无论他是自己愿意还是惨遭发配都会成为国家的军户,这个身份不但伴随其终身还会遗留给子孙后代,堪称魔咒。最为悲惨的是士兵往往不是在自家附近服役,他们的驻地是万里之外的军镇,士兵们只能拿到被各级官员克扣的安家费用,前往各自的驻地。

但是,到了指定地点并不意味着噩梦的结束,而是炼狱的开始。

明朝的奉行积极压榨各级官员的政策,无论是士大夫还是小吏的工资都只能维持在温饱线附近,海瑞这个级别的官员靠工资吃饭,结果饿死亲女儿,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历史上可谓独一份。

朱重八对官员的苛政并没有引领节俭的风潮,反而激发了腐败的风暴

为了生计,各级官员不得不把手伸到一切能伸的地方,去寻找灰色收入以养家糊口,慢慢地一条“产业链”就诞生了,所有官员都通过克扣更低级的官吏去满足自己的上级,如此一路向下,所有的重担,自然就压在了底层人员身上。在明末,一个底层的辽东士兵收入为二钱五到四钱,优秀的锋兵可以拿到一两多,不过这只是纸面上的数据而已,克扣现象非常严重,士兵根本没法拿到足以养家糊口的银两。更糟糕的是后勤工作,熊廷弼评价士兵的饭食已经烂的如同粪便一样臭气熏天,而且衣不蔽体形同奴隶。明军士兵知道,纯靠公家的话,自己早晚得饿死,于是心思活络的士兵会通过给长官一些“孝敬”去做一些杂活,以维持生计,而低级军官也会定时和自己的上级“疏通”一下,让他们对这类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明军后期杀人比贼寇还厉害和他们的恶劣生活状态有极大的关系

理论上这样的军队和国家是无法生存很久的,万幸时代的浪潮给了他们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好机会去混日子。

周边无强敌导致明王朝缺乏军事改革的动力

15世纪以后的明朝处于一个非常幸运的时间段,开国的爆发把东蒙古从汗国打成部落,并且再也没有恢复,卫拉特人虽然还保持着过去的国家组织结构,但它需要面对更西面的强敌哈萨克。于是,明朝除了偶尔面对重心南移的卫拉特人外,北方边军主要的任务是和东蒙古的各个部落打治安战争。

当卫拉特人试图南下恢复先祖荣耀的时候,明朝就要倒霉了

而且,就算是开国这一次也是有着很大的侥幸成分,因为元朝皇帝的集权欲望,导致传统的封建体制被破坏,内地的直属部队又被优渥的生活环境所腐化,导致此时的元军已经不堪一击,用一个中二点的说法:元末蒙古所拥有的力量只是过去的影子。

这在之后东蒙古和明朝的边境战争中表现的尤其明显。有一次李成梁亲自率领家丁突袭东蒙古人,杀伤四五百,斩首一百九十六人,使得当地的蒙古部落几年内无法再动刀兵,更重要的是此战蒙古人和明军的战损比例是惊人的1:1。这样逆天的战绩瞬间引爆了全国,首辅张居正亲自嘉奖李成梁,并给战死家丁丰厚的抚恤。主帅李成梁的风头也是一时无两,甚至盖过了抗倭名将戚继光。

家丁部队在15世纪后就是北方作战的主力

不过,戚继光到了北方之后也不甘示弱,上位没几年就活捉了长秃,但是斩首只有两级,换句话说这就是几百人的小部落,酋长身边甚至没有什么那可儿(护卫队),更别提怯薛歹这种招牌精锐了。这就是东蒙古此时的状态--一堆中小部落的集合体,这也解释了为何后来八旗能摧枯拉朽地击败林丹汗。

这么一看永乐的战绩能不能有一些人吹捧的“远迈汉唐”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要知道努尔哈赤父子只用了两代人就搞定了东蒙古,而老满洲的部队只有七八万人(注:后期加上投降的汉军和收编的蒙古人扩编到十二万),而且主力要和明军作战,尚且如此轻松,这水究竟注了多少不言而喻。

从这方面看,明军从未真正的“强大”过,自然也就谈不上“衰败”了。

明王朝军事力量的下坡路从一开始注定了

那么明军是否是一开始就显得那么烂,从来没有强大过?

事实当然没那么极端,一个王朝开创的时候,他的政策会成为“祖制”从而影响到子孙后代,哪怕事实证明开国的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也不是那么容易改的。所以,一个王朝的“开头”就显得尤其重要,如果开头开的好,那么或许可以借此机会实现自我突破,反之后代就要给祖先不断地擦屁股了,所谓改革变法,也不过是在祖制上“打补丁”。

15世纪仅仅是稍微反弹一下的蒙古就把明朝压得无法喘气

不幸的是,明朝就属于后者,朱重八作为开国皇帝给后代留下了太多的烂摊子了。除了上述的兵役制度外,他把地方的军权也弄得乱七八糟。作为一个把中央集权推行到巅峰的国家,明朝却没有建立起“中央野战军”,每逢大战都要各个军镇抽调部队。这个做法类似于中唐以前,精锐部队都来自藩镇和胡人雇佣军,但是却没有能够像唐代那样做到“让懂得人去管理”,依旧对武将设置了种种节制。反观以防备武将出名的宋代,反而建立起了庞大的禁军部队,作为“中央野战军”。这支部队直接隶属于皇帝,驻扎在边境各处,在王安石改革之前,其战斗力也不错,甚至能够在大规模野战中击败契丹人的大兵团。

到了明代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蒙古人的关系,明代的制度和宋代差距非常大,某种程度更像蒙古人建立的元朝,而不像之前的汉族王朝。体现在军队上就是建立起来了类似于元朝的边军体制。朱元璋又吸取了元朝末年军阀内战的教训,晚年对功勋集团大开杀戒,把兵权腾出来给了自己的儿子们。这也是明代藩王与其他王朝的不同之处,它不算是封建的一种,只掌握军事权但没有行政权力,更没有监察权。

明初两位帝王的折腾,给子孙后代送去了无穷的祸患

朱棣通过被切割的权力和大侄子的软弱登上帝位后,对父亲留下来的藩王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王府卫队被没收。藩王的军事权力不复存在不说,更是被软禁在自己的王府之中形同囚犯。明军经过这爷俩的折腾,最终变成了一个四不像的存在,说要模仿汉唐伟业吧,它的武将处处受到文官的节制,后期文官甚至越权直接干涉指挥,造成的后果极其恶劣,这在汉唐难以想象。说它模仿宋朝搞中央集权把,它又不建立中央野战军,把部队尽可能归属到同一个系统之下,每逢大战内讧一把,而且是每一次都出事儿,都是不小的那种。

说它继承了蒙古人的传统吧,它又对近支王爷们极度不信任,使他们非但不可能有蒙古人的战绩,反而成为国家经济的拖累。这也解释了朱棣之后除了内战,明军没有哪怕一次十万级大兵团作战的胜利,连赫赫有名的万历三大征,在当事人眼里都打得不咋地,毕竟倭国不是后来的日本,天兵对付他们这样的“村战械斗级”弱旅,尚且耗费八百万两,在当时人眼中简直丢尽颜面。

很多粉丝觉得日本是给明朝刷战绩的吗,可惜当时人不这么看

结语

明朝的军事实力,从某种程度来说从未鼎盛,扣除朱元璋时期借着从南方带去百战精锐,将已经把自己折腾的半死的元朝给消灭了之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战绩了:七八万女真能做到彻底击溃东蒙古几百年一直臣服没有再叛,永乐号称五十万大军却连顺服一代人都做不到;而永乐本人也曾靠着少数个人本领突出而非军事组织高效的精锐部队,把几十万忠于建文朝廷的南军耍得团团转。

之所以会如此,和朱元璋开国一系列的错误有着直接关系,万幸东蒙古的社会组织已经瓦解,西蒙古则要和哈萨克对垒,导致明朝的边患压力远不如之前的任何汉人王朝,也许这也是明朝能混这么久的原因吧。

当然,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责编:马钟鸰 PN018

凤凰历史精品栏目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兰台说史
  • 重读
  • 观世变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