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历史出品

假设历史•没有胡雪岩帮助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吗?

2017-08-18 17:18:29 凤凰历史 伊斯坎德尔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近代史上少有的让中华儿女振奋的事情之一。但是,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钱粮的军队是没有办法发挥出战斗力的,这在今天就是军事外行都知道了。而为此成就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一段佳话,其左宗棠在浙江巡抚的任上就为其积极筹措钱粮。如果没有这位“红顶商人”的努力,左宗棠能够收复新疆吗?

财政遭到破坏的清朝

清朝虽然是入主中原的关外政权,但是“清承明制”并不是一句空话,清朝秉承的是地道的中国传统制度。因此在钱粮方面,清朝也是使用中国独有的中央集权制度。到了1875年,各省市已经欠协饷达2740万两白银,这相当于3年的应协款额。左宗棠曾多次指责一些协拨地区:“一任函犊频催,率置不答”,同时也感叹这种仰面求人之难,“各省协饷有迟有速,有应有不应,有能汇兑不能汇兑,有宜用犊催,有宜用缄恳,人地各殊,情事各异。”

拖欠的原因,除了各省度支日细,各地防务吃紧,“征调纷纷,不免顾彼失此”等因素外,更主要的在于协饷制度本身的缺陷。随着太平天国横扫江南和两次鸦片战争,过往的税收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往的中央集权模式遭到破坏,大量财政权被迫下放至地方。①

左宗棠一度为钱陷入绝望

中央的调拨计划和催解协饷往往成为具文,这是协饷存在拖欠的必然因素。而且,协饷本身种类繁多,收支机关庞杂,也使中央难以稽核,“咸同以来,各省一有缓急,彼此自相通融协借,不尽咨部核复,以其系就此自筹,与例支之项无碍,故臣部亦无从探问”地方既可自奏协拨数额,也可在中央指令下协拨;同样,它们也可以自行核减,或干脆拖欠不交。1867年,江西巡抚刘坤一在左宗棠过江西时,曾主动要求每月增拨甘饷2万两。同年,却又借口困难表示江西每月2万两协饷“难常接济,亦不得不预先陈明”。②这种现象当时十分普遍,说明协饷制度带有很大随意性。拖欠之外,协饷制度还缺乏应急性。协饷不同于一次性财政拨款,具有分散性。协拨省份一般由该省藩司按月汇解,协拨海关一般按结季度汇解。

类似左宗棠所主持的西征,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军备、粮草充足,而协饷制度则难以做到速集巨款,往往造成停兵待铜,“于剿贼机宜,未免延缓”。③

太平天国产生的蝴蝶效是他们本身没有想到的

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每个王朝到了末期,其实都是财政问题导致的崩溃,但是清朝有所不同:因为“三千之变局”的关系,清朝的财政系统可以说类于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协饷因为有随意性和分散性的特点,在缺乏强大中央约束力的情况下,筹措资金的作用是有限的。这在左宗棠奏稿、书犊中对此屡有提及,但他无力也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这种行之多年的财政体制。不过西方洋人的经济体制,让清朝获得了原本体制外的一些力量。

通商与外债

虽然西方的坚船利炮让清朝被迫打开关隘,但是通商确实带给了清朝大量的财政收入。在道光十四年,也就是英国人闯入黄埔的那一年之前,粤海关一年的收入不过160多万两。④但是随着五口通商的进行,短短数十年内翻了几十倍,一直到清朝灭亡之前,仅上海滩就有过亿的贸易额,这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但是,左宗棠西征大军主要的战场在西北,东南半壁的关税协饷如上所述,是没有办法及时帮助到左宗棠的。那么怎么办呢?左宗棠确实是干大事的人,他的办法很简单“三个字”--举国债。

在当时国债是个破天荒的概念

摘今天的我们看来,国债是个稀松平常的东西,稍微学过经济的人都知道,一个现代国家的收入主要就靠国债和税收。⑤但是,在当时的中国政府却缺乏举债最重要的东西--信誉。今天哪怕不是经济专业毕业的人,也知道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信誉一旦不好了,那么后果会非常严重。个人来说就是买房或者办信用卡会出现各种问题,至于国家级别那就更严重了,一旦国债过了上限,那金融海啸就是必然的。所以美国之所以为世界第一强国,这和它从不债务违约有直接关系。

而大清,则不需要担忧这个问题--因为大清信用已经是垫底了。

在鸦片战争之前,其实英国人一直想要找大清谈判。但是,清朝却严重缺乏近现代国家的外交概念,一再把英国人当猴耍。最严重的是,在大沽口偷袭前来换约的使节团,杀伤使节团成员数百人,成为对英作战中难得的“大捷”。第二次是把谈判的文官和记者掳走拷问,等到英法联军将他们解救出来的时候,39人已经只剩下18人,其中负责报道的泰晤士报记者尸体更变成七、八块。结果盛怒之下,英国人决定给清政府以惩罚,火烧了皇家园林,也就是圆明园。⑥

对于屡屡不守规矩的清政府,洋大人是完全没有半点信任的;不过对于民间的资本家,还是有一定认可的。于是胡雪岩就成为了双方交涉的关键人物。

英国使节之一,巴夏礼是少数幸存的使节

红顶商人与风险溢价

1867年3月7日,作为左宗棠的代表,胡雪岩走访了法国驻上海领事白来尼,⑦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进行游说,为船政局争取到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左宗棠西征时,胡雪岩又出任上海采办转运局委员,负责提供军饷、订购军火。同治六年三月,经左宗棠奏请朝廷,由胡雪岩出面向洋商借款120万两:由各海关监督“按照左宗棠所定数目,出给印票,发交道员胡光墉等向洋商支借,兑付山西解州,一面将汇票解付该大臣营提用。所借银两,自本年七月起,分六个月于各关税项下拨还。仍饬各该省藩司将应解甘饷按月拨交各关,以清款项。”⑧“此项银两还借,均照关平。将来协饷抵解官库,其补平银两,由各省藩司补足,统归甘饷划扣”所有息银、汇费,亦由左宗棠分别报销。⑨其后,胡雪岩又经办了五笔外商贷款,涉及本金达1595万两⑩。此外,1866年11月至1881年1月,左宗棠还通过胡雪岩的转运局,向上海、汉口、西安、长沙、兰州等地票号借款累计达8823730两,还本7653730两,未还本1170000两,支付利息449591两。⑪

胡雪岩所借款项

这一笔笔的款项是由此时清朝的海关关税作为抵押的,到了需要的时候就会把关税扣除一部分用来支付所需的本息。

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这算是用一种“中西结合”用欧式的国债,去弥补已经濒死的协饷制度。而借款本身已经成为了左宗棠西征的最重要的财物屏障,根据其奏折从同治五年到光绪六年,户部直接拨款仅为4249630两白银,大约为其西征总军费的三分之一左右。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没有胡雪岩当时摘后方东奔西走,就没有后来的左宗棠。因为没有钱粮的话,再厉害的统帅也无法指挥部队了,新疆可能就会像蒙古一样了,而陕甘也将在回乱中动荡下去。不过话又说回来,其实当然任何有和胡雪岩同样国际信用的民间资本家,都能够成为左宗棠的助力;只是这样的人,在大清国有又几个呢?

但由于此时汇丰等大银行外借债务年利率一般不超过5%,左宗棠也被朝廷屡次斥责,其自身也非常愧疚。不过这位民族英雄虽然相比那些食古不化之人已经有了巨大的进步,却依旧没能完全挣脱时代的束缚。

洋人之所以会要这么高的利息,用今天的经济术语来讲叫做“风险溢价”。谁让清政府信用如此之差的?而造成这一切的,正是斥责左宗棠的那批人;更可惜的是无论是批判左宗棠举国债的,还是赞成的,大清官员们都没能及时明白这个原理。

①  《国地财政划分问题》 P8

②  《左文襄公全集》

③  《中国清代外债史资料(1853-1911)》

④  《粤海关志》卷一

⑤  《西方经济学》

⑥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China>

⑦  <A French Adervicer to Imperial China:The Dilemma of Prosper Giquel>

⑧  《左宗棠全集·奏稿三》

⑨  同上

⑩  < Late ChingFinance:HUKuang-yung as An Innovator>

⑪  《山西票号史》

⑫  《左宗棠全集·奏稿六》

责编:马钟鸰 PN018

讲述不为人知的历史
凤凰历史出品

进入栏目首页

凤凰历史官方微信号

用历史照亮现实
微信扫一扫

推荐阅读

  • 重读
  • 观世变
  • 兰台说史
  • 现代史
  • 近代史
  • 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