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穷人版马汉理论:德国能说不能练的“风险理论”


来源:凤凰军事

1909年时的英国海军战舰(资料图) 在分析德国主动挑起海军竞赛的动因时,一个术语“风险理论”(Der Risikogedanke)是学者们经常提到的。它的始作俑者是&ldq

德国公海舰队(资料图)

这样看来,以陆战学说为根基的德国海战思想,可以说是“穷人版”的马汉理论,基本原则很像,思考的多方位性和丰富性则明显不足。但和“青年学派”相比,这显然是一种更常态的海军思想。所以提尔皮茨在1880年代初受教于施滕策尔后,很快抛弃了“青年学派”,开始接受决战中心主义的观念。这种影响在他1894年起草的“第九号备忘录”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提尔皮茨设想,德国海军未来的假想敌是法俄联合舰队,作战模式为主动进击、在大规模决战中消灭对手;为确保获胜,平时的建军计划应以一线舰艇吨位超过敌方30%为目标,以建立数量优势。

1897年,提尔皮茨升任海军国务秘书,成为了德国海军建设计划的掌舵者。为了化解来自民间的压力和德皇的海军狂热,加上提尔皮茨本人也笃信“大海军=海外利益=世界大国”的公式,他开始把英国这个头号海上强国设定为假想敌。但这样一来就面临一个问题:德国海军学说的基础是舰队决战,致胜的关键则是30%的数量优势;但在英德海军实力差距过大、英国对海上力量的投入又未见萎缩的情况下,德国很难获得这种优势。另外,当时的德国领导人还有一种被害妄想心理,他们总是担心英国会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在德国的舰队建成之前就将其摧毁。在这种背景下,提尔皮茨必须构思出一种能在短期内缩短实力差距、并且就长期而言可以动摇英国海上霸权的指导方略。到1900年前后,这个方略已经基本成型,这就是“风险理论”。

与之前的设定,“风险理论”可谓彻头彻尾的颠覆。提尔皮茨否定了在全球范围内与英国争夺海上统治权的想法,而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了北海。他认为,英国需要分散其海上力量来保护分布于全球的贸易航线,能用在北海的兵力相对有限,是故德国只要在一定时期内投入足够财力、专注建造主力舰,就可以在北海内取得局部数量优势。不仅如此,德国甚至并不打算在北海内和英国真刀真枪地交战,它只须积累兵力,“使最强大的海军要毁灭它都须付出极高的代价,代价之高将损及其世界海军的地位;于是只要想到此种风险,即足以产生吓阻作用”。换言之,在德国建成大海军的前提下,英国虽然依旧有可能对其加以攻击、甚至取得全胜,但遭受的损失之大,必将使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无法抵御法俄等国的挑战,从而有可能丧失海上霸权。权衡利弊之后,英国将接受德国成为第二号海上强国的事实,并与之分享海上统治权。而“风险舰队”的规模也不必太大,只须达到英国在北海可用兵力的2/3。

不难看出,“风险理论”从一开始起就不是纯粹的军事政策,它更像是一种政治法术,获胜的希望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提尔皮茨首先假定伦敦面对的战略困境比柏林远为复杂和铺张,在新帝国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无论是出于威望还是实利,英国都不可能置全球霸业于不顾、把海军力量调回北海围堵德国;德国在欧洲大陆的局部优势使其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海军建设投入可观的资源,其新造主力舰的性能将逐步超越英国,而英国在陷入布尔战争泥潭、与俄国及法国又存在广泛利益倾轧的情形下,不可能与德国进行旷日持久的海军竞赛。最终,伦敦只能从两种出路中选择自己的命运:要么与德国进行海军竞赛,代价是在北非、东亚和近东的权力真空很快被法俄美等国填补,且海上对决本身没有速胜把握;要么和德国妥协,承认后者在海上力量及世界影响力方面已经与英国平起平坐,“共管”欧洲安全与殖民地事务。后一条路线也是德皇及其内阁的真实想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责任编辑:胡楠]

凤凰军事官方微信

0
凤凰新闻 天天有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