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土改:3亿农民分田立命
2009年08月17日 16:28中国经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回到“集体”

“沈浩思路”很明确:通过土地流转,重新把土地集中起来,成立“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

这一思路提出来后,在小岗村和外界引起轩然大波。有媒体惊呼,当年率先打破“人民公社”大锅饭、率先搞“大包干”的小岗村,要重新回到“大集体”了!而小岗人对此的态度也分成两种,支持者对单纯粮食生产增收不再抱有希望,可以走新路尝试尝试;反对者认为“没有比一家一户更好的政策”,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害怕一旦被收回,将失去立身之本。

两种观点激烈地交锋。经过两个月三次会议的讨论,小岗人同意了村委会的意见,将承包的1400亩土地以集体名义入股,成立“合作社”。在“沈浩思路”中,把土地集中后,将进行土地整理,形成大块的平地,“最理想的是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农民租出土地,按每年每亩地500元获得租金。

严金昌是“沈浩思路”的支持者。他将自家的10多亩地拿出来,让上海一家公司办商品猪养殖基地。因此,他也进入基地当上工人,每月有800元的工资收入。养猪基地最多时有8名工人。2006年因为种猪生病,规模减小了,严金昌当上“场长”,下面只有两名工人。

除了养猪厂,小岗村还搞起了600亩的葡萄种植区,由大学生带动的双孢菇种植占地百余亩,也发展得如火如荼。

沈浩介绍,小岗有一个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下设现代农业公司、工业发展公司、旅游公司、文化传媒公司、物业公司和商贸公司,还将引导农民建立一个“资金互助合作社”。他坦言,引进龙头企业只是创造了条件,还没有“结果”。面粉厂、钢构厂等项目都在筹划阶段,还没正式“落户”。

对这几年的发展,严金昌说“还可以”。他的5个儿子,一个在外面开车跑运输,4个都进了本村的合作组织打工。2007年,小岗全村人均纯收入6000元,成为“安徽省百镇千村新农村改造计划”试点村,绝大多数人都住上了楼房,拥有了冰箱、洗衣机等家电。

去除光环

9月5日,芜湖一家六口人到小岗村参观。到中午,没找到吃饭的地方,就来到严金昌二儿子家开的小卖部里,买了几袋面包“凑合”。

严金昌说,现在来小岗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小卖部的生意也好了不少。

利用“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光环,发展红色观光旅游是小岗的一个重点。“大包干纪念馆”正在重新布置、装修,“当年农家”保留大包干时的农家风貌,时刻等待着游客观赏。

为了解决游客接待问题,小岗已经确定了发展“农家乐”的方向。9月12日,沈浩告诉记者,小岗已经确定4户村民作为“农家乐”示范户。几天后,将有一个120人的团体到小岗旅游体验,都住在农家乐里。

在严金昌的眼中,理想的生活就是住在装修不错的楼房里,腰包鼓鼓的。现在缺少的,主要是腰包不鼓。今年3月,小岗村与附近的石马、严岗合并。根据小岗村村委会提供的材料,合并后的小岗村有23个村民组,849户,3823人,承包耕地8713亩。刚刚闭幕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宣布,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

对沈浩而言,实现“严金昌们”的愿望,空间更大了,困难也更多了。沈浩确定的合作化发展方向,进展并不顺利。一部分农民的土地加入了合作化,更多土地还没有加入,对此的争论和观望还在持续。长期关注小岗村的作家温跃渊说,小岗人对大包干有一种特殊情结,他们很眷恋过去的形式,观念的改变需要时间。

沈浩承认,让小岗人转变观念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光环是一个包袱,我们要甩掉包袱往前走。”沈浩说,继承大包干的精神,不断创新,小岗一定能重新崛起。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给“第三次土改”定了调。

本刊特意考察了浙江土地入股、天津宅基地流转和湖南农房抵押贷款三种有典型性意义的农地改革探索,配合宏观政策的爬梳与解读,以勾勒眼下农村“土改”的现实框架。

农民   元宝   土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