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土改:3亿农民分田立命
2009年08月17日 16:28中国经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历史的债务

从1946年开始土改,一直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元宝村命运的曲折往复是中国多数农村的缩影。

元宝村一带原本是深山老林,清朝同治年间,山东、河北一带的灾民逃难到这,砍树搭起了“马架子”屋,定居下来。1946年周立波来到元宝镇的时候,这里多的还是这种简陋的房子。

当时,土地情况极其复杂。开富士旅馆的日本商人长谷川依靠日本人势力占地200余垧(1垧合15亩),日本开拓团抢掠水旱田280垧,汉奸地主韩向阳和20余户地主、富农经营土地400余垧,中农和贫农加起来仅有土地100余垧,大部分贫农没有地,靠着给地主打长工短工生活,因为剥削严重,虽然东北土地肥沃,他们一年苦到头依然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周立波到元宝后,和区委其他同志一起分析了元宝镇当时的形势。1946年到1948年清明前,经过3次分地,元宝镇的土改基本结束,元宝村也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区里用斗地主斗出来的5斤6两黄金给农民买了大牲畜,元宝村人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村里人杂,当时446户人家,有一半都是一人一户,这些人大都是日本鬼子清沟时并进来的单身汉、解放后被政府收容了的散兵游勇和关内跑来的光棍,他们一身力气,却两手空空,没有一件农具和一头大牲畜。有些人口多的户虽然有家具和牲畜,却多老弱病残,缺少劳动力。于是村里成立了互助组,户多的组达19户,每个组都是一个小圈子,组里互相帮衬着,一起凑钱添置农具,一起唠嗑畅想发展前景,甚至有的组想一起凑钱买电影放映机,农闲时好天天聚在一起看电影。新中国成立那年,因为当年霜来得晚,是一个十足的丰收年景。

1954年,响应上面号召,元宝村在互助组基础上成立了合作社,各家的牲口、土地、大农具都折了股,没有这些的交了300元做股金。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初级社。初级社定了入股分红制度,占的股越多,分的红就越多,分红的同时,股份还属于自己。当时的元宝村,除了10户怕被拖累实在不愿意入社,剩下的全入了社,干劲十足,对初级社的发展充满信心。

1955年7月31日,毛主席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全国从省到县开始掀起了成立高级社的热潮。因为干劲正高、心气正顺,元宝村民在还没弄清楚高级社是怎么回事时,就齐刷刷举手同意加入高级社。后来大家搞明白,高级社取消了土地私人占有,社员们的土地正式归集体所有,牲畜和农具均作价归集体,不再享受分红。许多人一下子蔫了,有人干活开始出工不出力。

高级社成立后,上面的指示开始下得特别勤,9月末,县里号召开荒的文件下来,元宝村民基本砍光了村周围的小树,开垦出大量土地,但由于劳动力不足,开垦出的土地和原有的土地都没种好,树木大量被砍伐造成了沙土流失。第二年粮食减产,社员开始口粮不足,只能靠返销粮维持生活。10户没有加入初级社的农户,依然自给自足着。

1958年,同样是响应上面号召,元宝镇成立了人民公社,元宝村成为人民公社下面的元宝大队,元宝大队下面又成立了7个生产小队。队里从县上领来8口特大号铁锅,把仓库改成了食堂。社员们干完活就往食堂一坐,管吃管添、辣酒香肴。前半个月,天天大米白面,鸡鸭羊肉,半个月之后,大米白面断粮了,只好靠陈玉米、黄豆、高粱维持。

与此同时,人们开始大炼钢铁。有人听说元宝山上黑褐色的石头能炼出铁,公社便组织上千人的劈山大军进驻元宝山。元宝山因形似元宝,一直被老一辈的人视为风水宝山,山上丛林茂密、野果杂生。随着一车车石头被运往炼铁工地,元宝山一天天秃矮下去。当然,并没有炼出什么钢来。

现在,虽然林木又长了起来,但呈现在记者面前的元宝山早已没了元宝的形状,更像是一座公园里的假山。富了的元宝村人,铸了9个巨大的元宝,散落在坡上,仿佛要给这座被人为破坏的小山恢复风水。

到1960年初,和全国一样,元宝村也进入了饥饿状态。此时,上级再次下令要求深翻土地,元宝村的土地除了一面一层一尺多深的黑土,下面全是黄白色的“狼屎土”,庄稼人全知道,一深翻这地就种不了庄稼了。已经扛了3年坚决不深翻的元宝村人,这次再也扛不住了,于是到1962年,原本肥沃的黑土地,亩产沦落到不足130斤。

随后又是修梯田、成立造反团等等,在一次次运动的折腾下,“文革”结束的时候,元宝大队累计欠款已经达到20余万元,成了种地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村。从1976年到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虽然农业生产渐渐走上正轨,但走衰势头止不住,全村总负债额已达27万。

农民   元宝   土改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周磊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