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大业》诞生记:两大主角的真实与虚构
2009年09月03日 12:00三联生活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三联生活周刊2009033期封面

《建国大业》诞生记

记者◎马戎戎

《建国大业》这部电影,讲述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之后,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之前的中国。

短短4年历史,留给后来人许多好奇的询问:

“二战”结束后,在全世界人民渴望和平与民主的潮流之下,为什么中国百姓并没有迎来和平,相反,却又一次陷入了内战?

一支拥有全副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中高级将官均接受过严格军事训练的军队,为什么输给了一支布衣草鞋,小米步枪,数年前还被追赶得在偏远山区流窜的农民军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对于中华民族这一已经生存了5000年,并仍将以旺盛活力继续生存下去的古老民族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曾经担任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的中国史专家罗兹·墨菲在其著作《亚洲史》中,曾专门以《国民党的削弱和共产党的强大》为章节标题,论及这一时期。他的阐述很简洁:

“1931到1945年日本人入侵和占领中国,以盟军打败日本而告结束,但它也无可挽回地削弱了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力量和民众对它的支持。

“当美国的斡旋在1947年如预期般失败后,中国的全面内战便爆发了。国民党军的兵力和武器均占极大优势,而且占据着全部大城市,但它的腐败和无能使它失去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支持。……所有这些因素,使国民党基本上失去了中产阶级和大多数工商业者、专业人士和农民的支持。与此同时,共产党部队在长期抗日战斗中完善了他们的游击战略,他们以其保卫祖国的行动和重视农民的纲领吸引了千百万中国人。”

他提到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共产党人称他们执行的是‘群众路线’,他们从事的不再是上层阶级的事业,他们事业的主要根基存在于超过80%中国人民居住的农村。”

韩三平是《建国大业》的导演,采访他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代表大多数人的要求,这是国民党失败、共产党胜利,蒋介石失败、毛泽东胜利的根本原因。都是历史人物,就看谁代表的群众意志更多。毛泽东代表着更多的人的追求和希望,这和西方选举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那个时候不是选举,而是采用暴力手段。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

一些历史细节,现在看起来,还是饶有趣味。1944年6月,《时代》杂志记者爱泼斯坦随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到达延安采访,他在采访笔记中写下了对毛泽东和蒋介石的不同印象:

“我个人感觉,在延安,毛是可以接近的,并且是很简朴的。他会在遍地黄土的大街上散步,跟老百姓交谈,他不带警卫。当和包括我们在内的一群人拍照时,他不站在中间,也没有人引他站在中间,他站在任何地方,有时在边上,有时站在别人身后。

“毛在延安给我们留下的另一深刻印象是,他的从容不迫和安然自得。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正面临10多个抗日根据地频繁的战事和多方面的大量行政组织工作。在和国民党多方面的关系中,他是主要决策人,他既要躲开对手的攻击以避免发生内战,又要推动对手更有力地去打击日军。他已在制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从事于理论写作和解决党内争论的问题。

“我们这些外国记者都来自重庆,我们不由得注意到毛和重庆的蒋介石在举止方面的强烈反差。蒋介石刻板,拘谨,神经质,语言单调,似乎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之中。

“蒋经常没有必要地过问过多的繁琐事务,事后批评他的指挥官做的大小每一件事。……毛则相反,他极擅长于委任他人负责某件事,以便他有充分的时间去考虑、分析一个更大的远景;他也擅长于树立榜样,总结经验。由于交通的阻断和困难,内部通信联络不可能对很远的抗日根据地在军事和政治上给以具体的指示,这就要求每个人了解并遵循总体的方针路线,把一致性和主动性灵活地结合起来,由他们自己判断,决定自己的行动。”

1950年   旧政协   大业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马戎戎   编辑: 彭远文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