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小敏: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与中国改革
2009年08月24日 08:38南方都市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危机爆发后,现在又是新的形势。全球经济进入冬天,通缩到来,我们又改方针了,双防、一保一控变成全力保增长了。全球都是零度以下,我们要8度。温度下来了提醒大家,穷人发一件坎肩、加件外套,注意保温别冻着。另一种做法是光着膀子烧火取暖,胸前一堆火,背后一堆火,房地产、股市不都是火嘛。项目+故事作引柴,流动性是浇油。两种做法,哪一种更合理?现在中国面对两个失衡,内有积火、外遇风寒。

现在有的学者专家开始关注远期的情况,政府的方针也在调整。上半年1-6月份发放七万亿元的贷款,下半年说是三万亿,全年不超过10万亿,去年是全年不超过5万亿,去年是12%的增长,平均是2元钱贷款换得一元钱的经济增长。我们今年保8%的增长,大约平均4元钱贷款换得一元钱的经济增长。有学者建议,我们能不能将调结构、促民生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三年将居民消费占G D P比重提高十个百分点,居民的消费占G D P的比重现在不到35%,就是一百元钱的G D P里只有35元钱是居民消费的,美国大概是71%-72%,日本大概在67%-68%,俄罗斯也在56%.我当然赞成这个想法,但是具体一想也觉得困难重重,为什么呢?我们分析一下。

去年30万亿的G D P,十个点就是3万亿,在今后三年如果提十个点,就是今后三年每年在消费的正常增长下,还要额外的增长一万多个亿的居民消费额,才能够在三年之后将这个比重提上去。新增一万多亿的消费额,要靠新的制度和政策把它促上去,前提是要在收入分配的政策上做很大的调整。我举一个例子,给农民实行农业税的减免,给农民种粮直接补贴。这两项政策给几亿农民的好处,按照2006年的情况计算是1200亿元,按照2008年的情况是2000亿元以上。如果增加一万亿,这样的措施得五六七个上去,才能够将额外的一万亿消费推上去。可是这样的措施怎么来的?我们通常说政策储备,一个问题开始研究,动手、试验,到政策全面推出来,有时候往往需要十年的时间。我们有多少这样的政策储备?

改革:内部动力不足,形成了开放带动改革的趋向

我长期在改革研究的领域工作,后来在这个领域守望、观察和思考,也有一些心得。我们的改革有一点像是黄河,我们在空中鸟瞰黄河,中国西高东低,所以大河东去,辛亥革命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然黄河九曲,但还是向东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个大弯子向北去了,我们走了弯路。改革开放将这个又拉下来,又东去了,我们变革最快的部分已经入海了,变革最慢的地方可能在壶口瀑布,弯还没有拐过来,但也是顺应潮流,这是我们三十年的一个历程。

第二个比喻,用走路来说,我们的改革开始是在危机的刺激下,政治上做了大的调整,开启了经济改革,但是一开始中国的改革是两条腿走路的,政治和经济。农村的联产承包第一步,它是经济措施,左腿迈出去,然后人民公社取消,人民公社是农村基层的政治组织,第二步迈出去了。到了1985年,整个改革的中心转移到城市,首先是国企改革,也是经济的,给企业以利润留成,奖金、承包费都发上来了,第二步实行厂长负责制,而“文革”期间是党委书记负责制。当改革全面铺开的时候,很快各个方面都加快的时候,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现象,老百姓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怨言反而增多了,因为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我们进入所谓全球改革的高涨期。这时,中央最高层开始研究政治和经济怎么配套,经济这条腿往前跨得太快了,后腿迈不出去,再跨就劈叉了,还能稳住吗?可惜随后我们遇到政治风波,这条腿没有迈出来。那场风波之后,实际情况是将前面的那条腿往回收,先站稳了。邓小平南方讲话后,又将这条腿往前跨了。后面的朱镕基打了很多硬仗,也解决很多问题,虽然这样走路很累,但是政策方向没有变,积小为大,成就了我们三十年让世人都感到惊讶的成果。

到了后半期,内部动力不足,形成了开放带动改革的趋向。加入W T O后,改革开放继续上台阶,从引进资金、管理上升到成套引进规则,人家拉着你走。但是这回遇到全球危机麻烦了,全球化受挫,停下来了,我们也就窝在这里了。能不能重新站起来自己走?我们希望近百年来受尽苦难的民族和国家这次能够真正走出去。

摄影:本报记者冯宙锋实习生陈文才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查看心情排行]

        
感动同情无聊愤怒搞笑难过高兴路过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石小敏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