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卫”级Ⅰ型护卫舰技术特性分析
2009年04月10日 16:18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江卫”级I型护卫舰

80年代设计建造的护卫舰开始采用燃柴联合动力,部分采用全燃动力。这其实是燃气轮机进步所至。美国海军大量装备的舰用LM2500燃气轮机平均油耗已经降到了单位马力每小时耗油170克,而输出功率相当的高速柴油机为155至190克。实际上国产柴油机油耗可能高于LM2500燃气轮机。“江卫”Ⅰ型柴-柴联合动力系统虽然能够满足使用要求,但绝非先进水平,对于当时的中国海军来说适用和来源稳定才是最重要的。柴油机的缺点是振动和中低频噪声难以消除,容易成为潜艇探测系统的定位信号源。现代潜艇都装备有水下发射的反舰导弹,能够在舰载反潜武器射程外开火猎杀反潜舰,因此安静性不仅是潜艇的生存要素,对水面反潜舰艇同样也需要降低噪声才便于捕捉潜艇信号,以及在冲入潜艇射击近界死角前不会遭到潜艇反舰导弹突袭。国产舰用柴油机组在安静性和油耗,以及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还需要不断改进。

对空搜索能力

水面舰艇防空系统包括其空情探测系统和武器系统两个方面。空情探测系统主要是雷达和光电探测系统,此外电子侦察系统也是重要的对空监视警戒手段。由于对不同距离上的目标探测波段不同,因此海军舰艇通常配备不同的雷达。“江卫”Ⅰ型的远程对空警戒雷达与苏联时期绰号“刀架”的P-8和P-10雷达非常相近,因此通常被称为“刀架”雷达。该雷达原本是5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刀架”雷达的发展型号。护卫舰和驱逐舰上之所以采用该雷达是因为其天线较轻,能够安装在单薄的小直径圆柱桅杆顶端,而且鱼骨般的八木天线风阻小,在各种气象条件下不会影响稳性。《苏联雷达装备手册》上介绍P-8“刀架”雷达对高空目标探测距离75千米,主要作为防空导弹系统的目标指示雷达。与其类似的517雷达最大探测距离达到了100千米左右。

该雷达最早出现在70年代末期的051型驱逐舰上,用来替代原设计中相对笨重的雷达。80年代中国开始用微处理器改进雷达信号处理分系统,据称该型雷达也在改进之中。从近年新型驱逐舰依旧配备该型雷达情况判断,这种雷达可能还在不断改进,以适应21世纪的作战需要。90年代以来中国陆基和舰基雷达系统技术有飞跃性提高,尤其是对UHF和VHF波段雷达的国际技术合作的开展,使得貌似老式P-10“刀架”雷达的517雷达具备了更强大的探测和抗干扰能力。据俄罗斯《ARMS》杂志报道,中国继续在新型舰艇上配备该型雷达不仅仅是满足于其性能的提高,而是出于反隐身飞行器的需要。美国《信号》杂志评论中国海军将雷达隐身飞行器视为主要威胁,在今后的新型舰艇上也会继续配备VHF和UHF波段的米波雷达。中国没有隐身飞行器作为研究雷达反隐身试验的样本,探测隐身目标的效果如何是一个谜。

现代水面舰艇通常将对低空和水面目标的探测雷达合二为一,因为超低空目标往往处于对海搜索雷达的扇形波束视场内,与水面舰船回波的区别是相位和速度频移不同,而且会出现镜像信号。经过信号处理前的超低空目标雷达信号往往显示是对称于海面的一对目标,因而有很多特征可以提供雷达处理机辨别。掠海飞行的低空和水面目标探测主要受地球水天线通视距离限制,直视距离在45千米左右。由于这类目标速度高,雷达最大探测距离小,因此需要较高的数据刷新率才能在尽可能大的距离上及时截获。“江卫”Ⅰ型配备的是转速较高的新型对低空和海面探测雷达,数据刷新率高达每分钟30次。从低空高速接近的目标闯入该型雷达最大探测范围后2至6秒就能够被可靠截获和识别。据法国汤姆逊公司称,中国产雷达技术很多来自于法国汤姆逊“海虎”雷达,有动目标指示和多普勒检测体制分离海面杂波和目标信号,尤其是多普勒检测对速度频移非常灵敏,正面投影很小的导弹也会被检测出来。早期中国海军水面舰艇雷达信号处理技术落后,造成回波信号中很多有用成分不得不被抛弃,从而大大降低了在复杂情况下的杂波中辨别目标的能力。“海虎”雷达测量精度较高,能够概略描绘目标水平轮廓,新型型雷达很可能同样具备这种能力。该型雷达天线采用扭曲抛物面反射器和自动稳定基座,能够在高海况条件下保持对目标的高截获率。老式的这类雷达是薄板抛物面,需要靠反射器背面的风翼力矩平衡风阻惯量,而这种面结构不仅复杂和难以真正平衡风阻,还会造成较大的角反射器效应。而该型雷达为减小风阻,其天线反射器采用的是网格结构,因此不仅省去风翼,还减小了角反射器效应和取得较好的转动惯量平衡。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