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卫”级Ⅰ型护卫舰技术特性分析
2009年04月10日 16:18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1974年设计的“江湖”Ⅲ型是“江卫”级的基础

继承与变革之路

“江卫”Ⅰ型护卫舰设计建造期间,正值西方技术对中国产生影响最大的时期,使得“江卫”Ⅰ型舰的外观和工艺综合了很多西方特色。

由于中国处于封闭的边缘海区,水深和巡航范围都无需要求采用吨位更大的舰艇,而吨位过小的舰只适航性和续航能力不能适应要求。60年代建造037型猎潜艇护卫舰进行过南海长程巡逻尝试并不成功,而同时期的01型和65型护卫舰配属南海舰队更加显示其适用性。中国海军护卫舰建造数量较大也正是由于其吨位能够满足全部管辖海区适航所至。

1974年设计“江湖”Ⅲ型护卫舰时,满载排水量为1661.5吨,全封闭艏楼的“江卫”Ⅰ型因结构增重使满载排水量达1960吨。“江卫”Ⅰ型在“江湖”级基础上增加舰空导弹武器系统和改善了适航性,满载排水量增加到2250吨,成为中国第一种满载排水量超过2000吨的护卫舰。该舰线型逐渐完全摆脱了中国系列护卫舰上的苏式舰艇设计风格,更接近欧洲的线型。《简氏舰船年鉴》介绍其长宽比大约为8.2,低于目前其他国家的护卫舰,采用丰满的水线面和外飘的舰首和方楔形尾,《年鉴》称这种线型船体能够提供较好的抗纵摇能力,在高海况航行时不至于埋首过深,同时尾部有较大浮力用来平衡大型球鼻首声呐造成的向前纵倾。一些西方机构推断,“江卫”Ⅰ型上安装有大型声呐,具有较强的反潜能力。“江卫”Ⅰ型水线面附近线型非常接近“江湖”Ⅲ型,不过外飘的舰首使舱室面积有所增加。

舱室增加的面积很多时候是用于安排被主要设备排挤的设备或装置,“江卫”级也是如此,增加的改进型舰空导弹和作战指挥系统等主要相关设备主要集中在舰桥以及首楼舱室之中。作战指挥系统部分布置在舰桥,主要部分布置在舰桥下首楼舱室内。这种安排使得安装在舰桥和前桅上的设备信号传输距离最短,这对于改善雷达的波导和缆线传输信号等有很重要的影响。舰长能够在接近指挥舰桥的位置使用指挥系统,便于指挥和照顾观察航行情况,在系统失效的情况下能够迅速转换为采用传统方式继续指挥控制舰只。在80年代初设计“江湖”Ⅲ护卫舰时,曾经加大了舰桥以增加安装设备空间,而“江卫”Ⅰ型设备较“江湖”Ⅲ增加很多,由于改进型舰空导弹发射装置非常笨重且体积庞大,只能截去首楼前部,将其布置在主炮后部的主甲板上占据了原来舱室空间,此外首楼前部顶上2门双联装自动37毫米舰炮供弹室和驱动机构占据空间较“江湖”Ⅲ上37毫米舰炮多,导致“江卫”级首楼舱室可用空间较“江湖”Ⅲ减少很多。“江卫”Ⅰ型将舰桥尺寸加大,弥补首楼空间的减少。舰桥前部采用了类似英国21型护卫舰那样的圆弧造型,据称是为减小对雷达的有效反射面积。

“江卫”Ⅰ型的舰桥因为安排改进型导弹而被迫后移,导致舰桥到直升机库间的空间缩小近一半,反舰导弹只能横向布置。横向布置从70年代以来就是美国海军惯用的解决办法,逐渐成为现代水面舰艇导弹布置主流方式。这种布置好处在于导弹发射装置尾部对向一侧的海面,燃气不会横扫甲板,不干扰其他设备和武器的操作,也省去了大面积清洗加班的支出和劳苦,缺点是只能射击位于一侧的目标。“江卫”Ⅰ型也是中国海军第一种横向布置反舰导弹发射装置的水面舰艇。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