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卫”级Ⅰ型护卫舰技术特性分析
2009年04月10日 16:18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江卫”级I型护卫舰

1984年中国海军改装了1艘“江湖”I型护卫舰,去掉了后部的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和火炮改装为直升机机库,试验满载排水量2000吨级护卫舰上配备直升机的可行性。这次改装的经验是直升机机库过高,使该护卫舰稳性降低。舰艇改进后进一步完善了系统,却降低了高海况作战能力,因此这种改进没有继续进行。设计“江卫”Ⅰ型,直升机库甲板被降低安排到了主甲板后段,作为主甲板的一部分,因此稳性较以前的“江湖”改型有很大的改善。“江湖”改之所以在主甲板后段上再搭建直升机起降甲板,主要原因是保留后甲板反潜作业平台,便于安装设备和武器。“江卫”Ⅰ型同样面临这个问题,但在直升机甲板下重新开设了开放的下甲板尾部平台,以便用来布置反潜设备和武器,有观点认为这个尾甲板平台靠近水面容易上浪。不过尾甲板平台离水面高度超过了037型猎潜艇的干舷高,037艇在南北中国海海区多数情况下并没有频繁发生上浪现象。护卫舰即便上浪也并不影响反潜和靠近水面的作业。

“江卫”Ⅰ型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建造工艺的改进。在此之前中国建造的海军舰艇舷边钢板和甲板都是直角搭口后进行焊接,“江卫”Ⅰ型上则首次采用了圆弧过渡。直角搭口虽然简单,但垂直的边板钢板需要高出甲板钢板以保证焊接面足够大,通常高出甲板的边板会阻挡甲板排水,以及产生无数类似角反射器的雷达信号。一些精细的焊接处理,切除了高度甲板的垂直边板余料,使侧板平齐于甲板,这样就导致搭口处理麻烦且浪费材料。圆弧过渡是在焊接时,使甲板和垂直舷板不直接搭接焊接,而是采用小块圆弧钢板对接焊接连接两者,无需精细处理钢板接口处,又能避免直角搭接焊接产生角反射器效应和甲板积水问题。

护卫舰的动力

冷战结束前欧洲护卫舰多数采用全柴油机动力,其原因是欧洲海军主要遂行近海作战任务,作战对象首先是苏联海军潜艇,其次是水面舰艇。反潜作战要求中低航速,便于使用声呐系统,因此反潜护卫舰多数情况下是经济航速巡航。70年代设计建造的护卫舰已经全部配备了舰载直升机,遂行反潜作战时构成以直升机高速大航程和护卫舰低速安静搜索的体系。常规潜艇水下航速通常只在20节左右,在此航速下噪声很大,而低速和极低速航行时,噪声很小难以发现,核动力潜艇水下航速虽然可以达到30至35节,噪声极大,容易暴露位置。因此潜艇高速航行不仅能被护卫舰或直升机在远距离上探测定位,也将很快被舰载直升机追上,最终被迫终止高速航行,转而进行静默坐底或极低速机动。基于这种思想,西方认为护卫舰无需追求高航速。此外,70年代之前多数燃气轮机无论油耗和可靠性都不及柴油机,因此当时护卫舰大量采用柴油机,只有美国海军护卫舰在采用燃气轮机。

1982年“江湖”Ⅲ型护卫舰设计时采用了刚刚鉴定的新型柴油机作为动力,改进的“江卫”Ⅰ型上依旧采用燃-燃并车动力,总持续功率为24000马力。“江卫”Ⅰ型项目大量采用国产装备,在带动产业技术发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