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卫”级Ⅰ型护卫舰技术特性分析
2009年04月10日 16:18现代舰船 】 【打印已有评论0

反舰与反潜

中国海军在70年代就开始发展轻型的反舰导弹。1982年马岛作战说明诸如“飞鱼”一类的反舰导弹足以摧毁一艘驱逐舰。这场战争最大的收获是使科研管理部门明白了轻型反舰导弹不比笨重的“上游”一号导弹效果差,从而加快了“鹰击”导弹装备水面舰艇的进度。尽管“江卫”Ⅰ型护卫舰吨位不大,却配备了6枚“鹰击”反舰导弹,齐射能力相当于051型驱逐舰。不过令人费解的是2组三联装导弹发射箱呈并排横置,而不是像美国海军那样堆叠,如果采取堆叠可以使导弹携带量增加到8枚。据日本《世界舰船》杂志称,“江卫”Ⅰ型在2000年后换装了射程更远的“鹰击”导弹。

中国海军强调水面舰艇袭岸作战能力,因此舰炮通常保持100毫米或以上口径,并且要求具备一定的射速。“江卫”Ⅰ型安装的是双联装100毫米自动舰炮,最大射程达20千米以上,具有85°的高射射角。理论上能够对空射击,但是配备的雷达只能提供方位和距离数据,不能像37毫米炮的341型火控雷达那样测量三维空间的目标位置。“江卫”Ⅰ型作战指挥系统似乎能够提取其他雷达的测量数据,供100毫米火炮射击指挥仪解算诸元,因此在作战指挥系统控制下,79A炮可能具有一定的对空射击能力。

中国海军声呐系统是最为神秘的系统,很少有公开报道。据美国《信号》杂志报道,“江卫”Ⅰ型护卫舰的球鼻首声呐为SJD-5B型,其推测可能是数字化了的老式SJD-5声呐,便于与数字化作战指挥系统连接。在球首舰壳中,还安装有SJC-1F型侦察声呐和SJX-4C型通信声呐。这2种声呐同样是老式声呐的数字化改进型。80年代中期,正值中国大量普及微处理器改造老式设备的时代,很多所谓数字化设备不过是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增加微处理器监测装置,这些设备之间传输通常采用低速的军用或工业总线。即便如此,数字化接入也使中国装备水平有了革命性的飞跃。

1986年之前中国海军护卫舰主要反潜武器是两座1500五联装火箭深弹发射器。护卫舰需要使用声呐保持与水下目标信号的接触,不断机动逼近,直到与目标距离小于1500米才能齐射火箭深弹,而现代潜艇却能够从数十甚至数百千米外的水下发射反舰导弹打击护卫舰。在护卫舰接近到1500米距离前,被追击的潜艇完全可以发动反击,或者升出通信天线等,召唤远方友邻艇发动袭击。80年代中期从意大利和美国分别引进轻型反潜鱼雷后,这种状况开始改观。“江卫”Ⅰ型护卫舰远程反潜武器是直-9直升机,能够携带2枚鱼-7型轻型反潜声自导鱼雷,在护卫舰300千米范围内遂行反潜作战。这个距离超出多数潜射反舰导弹射程,能够有效的压制潜艇袭击。

“江卫”Ⅰ型是在“江湖”Ⅲ型护卫舰基础上改进设计的成果,因此难免继承早期护卫舰的设计弱点。2250吨的满载排水量对于搭载直升机和装备齐全的护卫舰有点偏小,使得改进余地小。在诸如垂直发射等新技术出现后,无法将其用于改装现役舰。一艘护卫舰服役期至少达30年,在当前新技术导致武器效能衰减周期缩短的情况下,系统设计时有充足的改进升级余地才能通过不断更新保持系统的先进性,“江卫”Ⅰ型护卫舰设计缺乏这方面的前瞻眼光,过于对眼前精打细算的副作用就是常常导致设计出来的系统很快就失去升级可能,从而不得不花更大的代价重新建造整个平台。(作者:泽元)

本文为《现代舰船》独家授权凤凰新媒体军事频道稿件

<< 前一页1234567后一页 >>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