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漠起飞:亲历中国最新型空空导弹定型靶试
2008年12月03日 09:36新华网 】 【打印
相关标签: [战斗机] [空空导弹]

刘大队长还利用出差之际,走访了多家兄弟部队,实地考察,认真分析,对照生产厂家勤务保障的流程,对程序进行了细化分解,对岗位进行了重新编排,对操作进行了统一规范,在稳妥可靠的前提下成倍的提高了保障效率。大队官兵白天利用任务间隙顶着炎炎烈日拍摄素材,晚上加班加点剪辑配音,历时6个多月,完成了五型导弹的勤务保障正规化资料片的制作。通过制作正规化教学片,极大地增强了官兵正规化保障意识,有力地推动了导弹维护保障正规化水平。几年来,共有60余人次为部队讲了课,收到了明显效果。

谈到创新模式,该基地一区政委王德亮告诉记者,靶场建设处在转型期,试验任务数量每年以数十倍的速度增加,在软硬件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许多高科技试验鉴定条件设施不具备的情况下,如果不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方法,就会严重影响和制约试验鉴定的结果和进程。

为此,他们在没有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脚印。为加速武器试验尽快满足部队需要,他们立足现有条件自主创新,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缺什么就搞什么。

空军某型新引进导弹鉴定任务一天天临近,该型导弹鉴定技术组提出的方案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否决,靶标成了各级指挥员最关注、最迫切的问题。现有靶标建设周期长、造价高,无法满足迫在眉睫的试验需要。技术领导小组研究了多种方案都不可行,有人泄气了,大家一筹莫展,“怎么也不能用嘴吹气模靶!”

“好,用嘴吹也要把任务完成!”该区试验站陈站长斩钉截铁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带着问题和思考,陈站长实地测量,反复推敲,并会同有关厂家对抗风强度进行了反复的计算,利用结构力学的基本原理对气模内部结构进行了反复的优化。按照他的预想设计制造的第一个气模样品终于制造出来了。

试吹那一天,上级领导和专家都来了。 

随着气模的逐渐膨胀,不一会儿工夫,气模靶标终于完整的站了起来,像一座坚固的建筑巍然屹立在空旷无际的戈壁滩,大家高兴极了。

在这个试验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他们的创新既解决了试验中的技术难题,又不断拓展了靶场的试验鉴定能力。

在某型空地导弹研制阶段,参试部队给他们反映,由于地面训练手段缺乏,飞行人员对武器的捕控指令操控流程熟悉慢,导致了飞行架次多、效果不理想局面。为了使该型导弹早日装备部队、尽快形成战斗力,他们先后安排5名技术骨干多次赴江西、贵州等地某型导弹总体研制单位、试飞院、首装某新型战机的作战部队进行项目调研论证。在某试验站副站长朱立峰的带领下,技术攻关小组成员研制成功了某型导弹地面训练模拟器,不仅帮助飞行人员能够快速掌握捕控指令操作,节约了大量飞行架次,又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新军事变革没有停歇,创新永无止境。为了能够科学、客观、正确地对航空武器进行检验和鉴定,该区官兵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创新试验方法和试验理论。在当时,有限的试验资源与不断增加的型号任务矛盾交织在一起,如何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试验效率、缩短试验周期,如何才能进一步完善现有试验手段、试验理论和方法,进一步解决新武器装备战斗力快速生成的问题,是摆在全体官兵面前一个严肃而沉重的重大命题。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