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鸿儒潘光旦 一生追求“强国优种”
2009年07月24日 09:37凤凰卫视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解说:这本《中国之家庭问题》出版于1928年,是潘光旦为“推阐优生之原理而作”。五四以来,中国关于家庭问题的讨论很多,但大多是凭一己主观之意气感情,就片面之观察,嗓门很高,却少有严谨的学术思考。潘光旦的《中国之家庭问题》,是在第一手的社会调查数据之上,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的研究成果。在潘光旦看来,生育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的使命,更是社会的安危所系。可以说潘光旦是在百年中国里,最早在科学的基础上,提出“优生优育”的学者。

  潘光旦分析各族历史 揭示造成民族病态的根源

  张祖道:那个解放初期的那个十多年啊,对他的理论和看法是没有人听的。就觉得他这个简直不可思议,达不到,或者是根本就用不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根底,使他的思考超越了一般的社会生物学,而是洋溢着重人道的社会理想,在这一时期,他撰写了大量著作,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会通的典范之作。他通过家族的兴与衰揭示遗传和环境,对造成人的优良品性的重要。他通过对犹太、美国、西班牙、古罗马及中华民族的历史比较研究,探寻一个民族兴盛衰亡的缘由。更重要的是,他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形,揭示造成中国人特性中所体现出的“私、愚、贫、病、乱”的民族病态的根源。指出要民族振兴,民族卫生和民族健康是最重要的出路,并可贵地提出了六条解决的路径。

  潘乃穆(潘光旦之女儿):我说那一代学者,他做了几年啊八年抗战或者说多少年,他写了这么几百万字,你说我们现在整理我都整理了多少年还整理不完。

  潘光旦揭示西方存在种族偏见将威胁和平

  解说:早期的优生学者把知识才能,甚至名位权利都说成是直接遗传,甚至包含着宣扬优秀人种的种族主义色彩,但潘光旦认为没有一个民族绝对优于另一个民族。种族的优劣只是其中个体之间的差异,早在留美期间潘光旦发表论文《近代种族主义史略》,在对欧美种族主义历史的梳理中,他感受到西方种族偏见的根底之深,将成为日后和平潜在的威胁。事实上,后来这一部分成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舆论准备和理论根据。

  这本《优生原理》的书,是潘光旦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完成的,是他近20年优生学研究教学的成果,也是他一生中关于优生学的最后结晶。书是在授课和躲日本飞机轰炸的间隙中完成的,庆幸的是,1941年以后昆明的空袭虽然频繁,但潘光旦写书的地方无恙,书稿才得以保全。

  邓锐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他是学行合一的一个人,他不光是说我读书,我还要使我的学问和我的一切行动,直接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社会的。所以他花了很多时间在这方面。不是有些学者光是只顾自己的事情,不关怀天下,也不关怀别人。

  潘光旦洞悉国民性弱点 剖析儒家学说缺憾

  解说:潘光旦从优生学出发的文字,常常表达了对国民性深入透彻的了解,中国民族有许多弱点,其中最叫人失望的是利己心的畸形发展和利他心的薄弱。儒家虽有身、家、国以及天下的扩充之论,且又极看中忠、恕、挈、矩之道,但是在实际生活里,一个人同情心的推广,往往以保全身价令名为止。

  吕文浩:他的学术里有一种很博大的气象,视野是不局限于某一个单一的学科,他涉及很多学科,他实际上是想解决他自己头脑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中国这个社会,从传统到近代是如果转型的,民族的命运又如何,在当时的世界局势下,人类的前途又在何处?

  解说:与老师梁启超一样潘光旦也不乐意人称中国为“老大之中国”,他说如果“老”字指的是历史、文化、语言文字那还可以,假若是民族我就不敢苟同了,他的心中同样有一个少年中国,只是这个少年中国,发育还不很健全,潘光旦将自己主编的第二本刊物,命名为《华年》。要“助少壮求位育,促民族达成年”在办刊宗旨上,他写下了让今天的我们,都应该长久反思的文字。不向古人五体投地,也不受潮流颐指气使,只知道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不会唱响彻云霄的高调,但求脚踏实地的走去。不臭骂老祖宗封建流毒,不专怪外国人帝国主义压迫,只怪自己太不争气,不用情感来唤起五分钟的热度,却用情理来劝勉大家反躬自省。

  优生学被打成纳粹科学 潘光旦成果遭湮没

  曾子墨:优生学是潘光旦一生花心血最多的学科,却因为种种原因被历史的尘埃淹没,在30年代的苏联,优生学和他的主要理论基础人类遗传学,被宣传为纳粹的科学,1949年后在苏联的影响下,优生学在中国遭到批判,成为学术禁区。这个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改变,然而潘光旦没能亲见,那时他已去世20年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