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鸿儒潘光旦 一生追求“强国优种”
2009年07月24日 09:37凤凰卫视 】 【打印0位网友发表评论

正在加载中...

  潘光旦突遭横祸成残疾 拄着双拐赴美留学

  解说:在清华潘光旦无疑是才华出众,然而在第三年也就是他17岁那年,潘光旦遭受了人生灾难性的重创,这个健康聪慧,充满活力的风华少年,竟然变成了残疾。

  张雪玲:他因为在学校里边跳高啊,受伤了,后来受了感染,就只好把一条腿锯掉。

  解说:潘光旦在家修养了整整一年,当他再回清华的时候,两根拐杖成了他形影不离的伙伴。断腿的痛苦对潘光旦来说,到底有怎样的影响,我们并不知道,但他为此信了教,由次可以想见他内心的痛苦,但展现在同学面前的潘光旦依然豁达,他和同学一起去郊游,撑着双拐走20里山路,爬上山顶看漫山红叶。他没有因为体残而自卑,也不忌讳别人提到这一缺陷。

  张雪玲:潘先生给自己家里取个名字就叫做“胜残补缺寨”,胜残就是要战胜残疾,补缺就是弥补缺陷吧。那我觉得胜残补缺,真是我舅舅一生的身体力行。

  解说:后来有学生问潘先生,一条腿给他的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他想了想笑着说,使他得到更多看书时间,也是人们一个识别他的标志,这是潘光旦的豁达与幽默,但腿残还是让这个风华少年不无挂怀。他有一次问校长,自己出国会不会有问题,当时的代理校长犹豫的说,不太好吧,美国人会说中国太没有人了,两条腿的不够多,一条腿的也送来了。但潘光旦太优秀了,师生们说潘光旦不出洋,谁该出洋,就这样他架着两根拐杖赴美留学。

  潘光旦一生追求强国优种 曾给闻一多改名

  解说:或许是为这个民族前途的忧虑,也或许是个人遭遇的刺激,潘光旦在美国选择了生物学,遗传学并专攻了从生物进化论和遗传学推演出来的优生学,但不知为什么,他没有按照他的老师梁启超告诫的那样,将兴趣集中,他同时广泛地在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里努力学习。

  韩明谟(潘光旦学生、北大社会学系教授):优生简单说倒过来说也可以,就是生优,生个优秀的人,这个社会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要生育的,生育呢能够掌握到一些社会原则的,就能够使我们这个后代呢,更加健康。

  解说:自列强入侵,国门大开,亡国灭种的忧思就一直萦绕在先进中国人的心头,有识之士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强国强民的道路,谭嗣同、康有为、章太炎都曾提倡优生学,潘光旦的努力延续了十九世纪以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保种”呼声,在潘光旦看来,优生学是研究人类品性之遗传,与文化选择之利弊,以求比较良善之繁殖方法。可以“谋人类之进步”。闻一多是潘光旦清华求学时的挚友,原名闻多,在一次闲谈中,潘光旦半开玩笑地向他建议,在名字中间加个“一”字,闻一多听后非常高兴,逢人便说我现在叫闻一多啦,就是这个闻一多在知道潘光旦学习优生学时,对他说你研究优生学的结果,假使证明中华民族应该淘汰灭亡,我便只有用手枪打死你。

  吕文浩:当时中国知识界实际上大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总是觉得自己的种族不如人,这个总是想找出办法来,这个证明中国人是行的。

  潘光旦对话胡适 最早提出“优生优育”

  解说:1987年在潘光旦逝世20周年的时候,费孝通先生撰文纪念自己的这位师长与朋友,潘先生一生的学术,最基本的目的是强国优种,他要研究中国人德智体三个方面,根本的素质怎样能提高起来,这是他的一生为学的主要目的。可是这一点很多人不了解。1926年,在留洋四年后,潘光旦回国了,他到了上海开始了教书的生涯。自新世纪以来,上海不仅成为商业都会,也形成了新思想,新文化空前活跃的中心。潘光旦在中国创设了优生学课程,主编了《优生月刊》,教书之外他关注着社会。他还常与胡适等人进行学术讨论,为中国寻找出路。胡适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录,我们从各方面讨论“中国问题”,潘光旦先生认为中国民族根本上大有危险,中国不缺人,缺的是体格健全、资质聪颖之社会分子。

  黄延复(清华大学校史研究专家):潘先生的理论就是说,一个民族要想富强,就是要忧生。不是数量多少问题,(是)质量高低问题。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0位网友发表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