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7月18日《我的中国心:悬崖边的树——潘光旦》文字实录:
潘光旦(1899-1967),我国现代著名的优生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翻译家,其治学范围广泛,中西贯通,文理融会、毕生评著约600万言。
曾子墨:1922年,梁启超在清华开了一门课,叫中国历史研究法,学期末一个学生向老师交了一份读书报告,梁启超读完文章后十分感慨,在批语中写道,对于部分的善为精密观察,持此法以治百学,蔑不济矣,以吾弟头脑之莹澈,可以为科学家。以吾弟情绪之深刻,可以为文学家。这位当时只有22岁的青年人,名叫潘光旦。
潘光旦用性科学分析冯小青死因震惊梁启超
解说:这是22岁的潘光旦写的一篇读书报告《冯小青考》,今天已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经典,文章考据了明万历年间,一个叫冯小青的女子的死因,冯小青天资聪颖,却因家境贫寒,15岁嫁给杭州一富商的公子做妾,因为大妇嫉妒,被关在西湖边的院子里,两年后,冯小青病故。她的死因世人众说纷纭,却仅止于猜测。潘光旦被冯小青的红颜薄命触动了,因为在他的童年记忆里,曾不止一次看到女子因痨病去世。
吕文浩(《潘光旦图传》作者):当时社会啊,是个男性为中心的社会,对女性缺乏必要的尊重,所以使得女子的性心理、性生理,都得不到一个适当的满足,因为这方面会产生了很多问题,产生了很多疾病。
解说:潘光旦借助西方性科学的原理,对这个故事做了分析,得出冯小青是死于她病态的“自恋”。这在对“性”讳莫如深的传统社会里,可谓惊世骇俗。
吕文浩:潘光旦年龄还很小,梁启超看到这个学生未来的潜力,这个与梁启超提倡新史学的一些想法也是一致的。就是说能够运用西方现代科学的一些眼光,来发觉这个中国传统文献里边的一些问题,能够对中国传统文献,提出具有深度的问题,能够解释过去一些在民间流传已久的一些传说,给予科学的解释。
潘光旦遵父遗命入读清华 寒暑假苦学中文
解说:《冯小青考》是潘光旦学术生涯很了不起的起点,也是中国人对这个古老民族人性深处,最初专业科学的探索与思考。潘光旦1899年出生于上海宝山的罗店,潘家属小康,父亲潘鸿鼎一生忙于乡国事务,对儿辈身教多于言传,埋头读书,报效乡国的家风代代相传。小时候潘光旦在父亲的书房随意翻看,父亲对他百无禁忌。而母亲沈恩佩克勤克俭,教子苦读,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
张雪玲(潘光旦的外甥女):他的父亲去世比较早,他的母亲对子女非常严格,有一年逃难,她从家乡逃到上海,她所有的细软她都不带,只带了三个儿子跟四担子书,就到上海了,别的她都可以不要,只要把家里的书带出来就行。
解说:潘光旦耳濡目染,他后来求学、做学问,始终保持温良恭俭,雍容宽厚的性格,不能不说当与儿时的影响有关系,1912年潘光旦从“两等学堂”毕业,父亲从北京寄回家书,要他应下年清华学校的入学考试。第二年父亲去世,14岁的潘光旦遵父亲遗命走进了清华学堂,这时的清华是一个留美预备学校,潘光旦在清华“预备”了九年,除了抓紧学习洋文,他从没有放松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
张祖道(潘光旦学生):他说我在清华念书,人家都有寒假暑假,他说我没有,为什么啊?寒假暑假我都在念书。而且我是订好计划的,每个寒假暑假有多少日子我应该看什么东西,所以我觉得我们是中国人,到了外国去我不懂中文,外国人问我一句话我答不出来,多羞耻啊。他从这一点出发,而且中文学得好,是我们几千年文化,我们的东西是应该知道的。所以他说我有两年暑假是专门读中文书。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