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回忆!(十六)亲情
在东梁村,有几位老人家这辈子没有乘坐过火车,他们甚至不能相信乘火车去北京2个半多钟点就能达到,时代的变迁让他们触觉到的还只是电灯、电视、小汽车、手机,用水不发愁。今年,西梁村将建立起乡敬老院,我们为东梁的老人们祝福。
当年在东梁村插队时,我们一队的几个北京知青都和海桂大叔和海桂大婶很是要好。两位老人婚后无儿无女,地里干活儿都是能手,家里也收拾得很干净利落。每年开春播种谷子时,我们都盼着海桂大叔去摇耧,用现在的话说:这是个技术性很强的活儿,要手扶着耧把,边向前慢行边摇晃,摇动的快慢轻重是关键,摇得过快或过重种子就下得多,锄苗子的时候很费劲,还浪费了种子;摇得过慢过轻就容易漏种出不齐苗子,耽误收成。而只要是经海桂大叔摇的耧,苗子都会出得均匀无缺;锄苗子季节,人人都会夸奖扶耧有经验的人是咱们海桂大叔。平常,大叔话不多,遇到我们去他家里坐,也只是笑咪咪的,问我们吃的啥饭,当天干的活儿累不累。直至我工作多年后,仍然会想起他,干技术工作精益求精,海桂大爷对庄稼活儿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过我。
海桂大婶更是我深深想念的人。那时我们年纪小,没有离开过父母亲,一想起家想起亲人,就会默默到她家里,诉说心里话;想吃山药饼子了,也往她家去,大婶就拖着双小脚,自己下到地窖里挑大小均匀的山药立刻给我们做起来;不知为什么,她烹出的辣椒和醋调和特别香,后来我琢磨,是她在时间或火候上掌握的到位,辣椒味道不呛人,醋的味道不熏人,而在拌山药时,添加的她自己磨出的尚好玉米面也适中。每年锄苗子和秋收的时候,大婶都积极带头出工,带领队里上点儿年纪的妇女出工出力,村里的老少都很尊敬她。大婶家有一台"上海"牌缝纫机,在那个年代应该算农家的"奢侈品"了。大婶心灵手巧,我何时见她在家里都没有闲的时候,不是纳鞋底就是蹬缝纫机,并且还教过我做这两样"针线活儿"。大娘经营家务的方式也让我们看在眼记在心。
40年后回村寻旧,我们凭着记忆述说和乡亲们的交往友情。
来年清明时节,当为海桂夫妇献上一束鲜花。
享受回忆!(十七)起步
1971年下半年,我由北京返回盂县和东梁村办理户口和粮食关系迁移手续,并看望曾经在一起劳动过的乡亲们。此时,盂县知青办开始积极陆续为插队知青安排落实了工作,首批被选中正式参加工作的一批知青进了阳泉矿务局,有几名男生率先涉足这个领域。不久,我离开了东梁村进入铁路部门工作,一晃将近40年,亲眼目睹我国铁路的发展壮大,并且连接到了盂县,真是一件幸事。
70年秋天,由山西太原到河南焦作的太焦铁路开工建设,晋中地区各县均派出民兵团(那时不叫"民工")参加铁路会战;县里选我们北京一些知青组成了盂县民兵团宣传队,具体工作的地点是在太谷县附近,民兵团营地设在彭温庄,这应该是我接触铁路的最早年代。
当时的宣传队队长是南蒋村的知青李永生,指导员是李巾,队员包括:我自己、卢民娟、殷小为,谷川、徐倪、王光明等十几人。为了活跃工地现场的气氛,宣传队除了拟文写稿进行政治宣传工作和早、中、晚定点广播外,还加入劳动大军;我们带着手套去砸大石头用于铺路运输,到厨房帮厨烧火做饭,自编自演文艺节目,为民兵团的业余生活带来欢乐。我清楚的记得,我们采用了60年代很流行的一首歌曲"歌唱八大员"的曲子,添上我们自编的歌词在联欢会上表演,还学唱过革命样板戏选段,排练过对口词和三句半,演出过歌颂党和领袖的舞蹈;那时,虽然没有大舞台,我们穿的也是普通的服装,民兵们席地坐围三面,可是仍掌声不停,笑声不断。
工地的生活很艰苦,我们睡的是工棚通铺,点的是煤油灯,进入冬季洗漱用不上热水,而且还要自己生火取暖。那时,现在我们珍爱的手机还没有诞生,为了等候家人和朋友的消息,我们每天要往乡村那个只有6平米见方的小邮局跑上两次,以至50岁左右身材瘦小的乡村邮递员成了我们的朋友。为了改善生活,我们在景色优美的山区小河中捉甲鱼煮汤饱口福,那个野生的"王八"真是好吃,此后不论在哪里就再没品过那么鲜美的味道了!
苦中有乐,乐中有收获。经历越广,承受和坚强就越宝贵。轰轰烈烈和平平常常都能铸造心灵中的美好!我为铸路人自豪!
享受回忆!(十八)命运
关于我们"知青"的话题很有不少啊!
CCTV的"老故事"节目做了一个对"新闻联播"的回顾,特别邀请了山西电视台的杨坤瑗同志回顾台里60年代所做的节目中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报道,以及他当年在山西农村插队生活中最难忘的事儿和感受。因为被访问人和故事都涉及到山西省,而且是村里的乡亲因为吃不饱饭"偷"山药后挨打跳井,30年后两人重逢的内容,我非常感兴趣,一直认真的看了。
逛书店时,我注意到有关记述60年代那场伟大的运动和涉及知青的小说不乏频现,其中包括很多人早已熟悉的老鬼的小说《血色黄昏》,以及肖复兴的《绝唱老三届》,其它的还有:《我的大学》、《烈火中的青春》、《中国知青史》、《七十年代》、《中国知青终结》等。
最近,在北京酒仙桥798艺术区的O工场,举办了一个以"回忆、回顾、回归,还是轮回?"为主题的纪念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美术作品展览,我去看了并见了展览的策划人:杨少军同志,他是原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43团的战士,擅长搞版画,后来又主攻油画和雕塑。虽然展览准备得仓促并简单了些,但很有意义,杨老师说:本次展览是他和他的兵团战友合作完成的,其目的就是让后人知道那个年代是怎样的社会,知青是什么。在展览的前言中,这样书写:
附记:
在陆续写下我的情思和回顾故事的时候,我也在回忆自己:
1965年,在北京海淀区甘家口中学读书,
1968年12月,赴山西省阳泉地区盂县东梁人民公社插队,
1971年底,入西安铁路局宝鸡电力机车段做仪表工人,
次年加入共青团,
1973年7月,入西安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学习,
1977年底,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先后在机车车辆研究所、外事办公室、国际合作处工作,职称为副译审,
1998年底,在加拿大旁巴迪集团北京公司和法国公司工作,次年加入九三学社,
2002年底至2005年底,在中国驻几内亚大使馆商务处任一等秘书,
2006年办理退休后,仍在意大利安萨尔多集团法国铁路信号公司北京分公司担任翻译工作。
曲折丰富的经历成就了我的工作,积累、向上、乐观、坚韧是我的支撑。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也需要勤奋和天赋,还要运气好。如果知青是我的起点,那么,回忆更让我会聚力量,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抛弃,不放弃!
希望所有曾经的知青乐观,幸福,健康!(原题:我们感受的不仅仅是回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徐娟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