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回忆!(四)幸福
从辛庄到东梁村只有不到3公里的路程。
在六十年代人民公社的体制下,这里称做"东梁人民公社",包括:辛庄、东梁、西梁、南蒋和北蒋5个生产队。现在的东梁村是公社的所在地,当年分为5个生产队,我和另外7个同学被分配在第1生产队:4个男生和4个女生,2队和4队也是这样男女搭配比例,而3队和5队却不含女同学,清一色的"秃头",料理日常生活实属不易。
东梁人以他们的大爱之情迎接了我们这些"少小离家老大归"的游子。
大巴车一进村立即被前呼后拥,不得不减速行驶;路边一字排开的店门前涌出很多人,孩子们笑着跑着朝我们张望,乡亲们从村里的各条小路快步向村委会前的空场上汇聚…。
东梁村村口是省道,东向盂县县城,西通太原,南向寿阳,北通西烟镇及石太高速铁路通过的东凌井站(技术站),可谓"枢纽"之地。由阳泉市经盂县城至太原的长途汽车每天路过此村此点;因此,不论过去还是现在,这里都属于有路先富的村庄。
东梁乡书记刘淑英、村委会的领导-村长:任爱晴、书记:温金山等人带领乡亲们与我们一边握手,一边熟悉地唤出每个人的名字。我们像亲人一样和乡亲们手拉手、肩拥肩,笑啊,高兴啊!路旁有彩旗飘飘,30多位东梁小学的孩子们敲起队鼓向当年在这里生活过的"北京大学生"致意,村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享受回忆!(五)声音
盂县县委和县政府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通过乡政府和村委会细致地安排了日程。在东梁村委会暂短的见面会后,原来分散居住生活在村里的知青就各自被乡亲们簇拥着回原来的生产队了。我们先要去看望当年的房东和同劳动过的老友,他们好吗?他们可曾经历时代变换进入小康了吗?
村子里房屋和各种用房的布局基本上没有改变,向路深处望去,大多都是新建的砖瓦房和院墙,时而也有我们很熟悉的-当年住的那种土坯房和残旧的土墙收进眼中;道路不再坑洼,村舍的院落中不再传出鸡、狗的啼叫声;路边有不少孩子们有些好奇地看着我们,我听见其中有个小姑娘在向同伴喊着:"哇!他们就是在咱村住过的插队生!"
这是新的时代、新的一代人对我们的称呼。从40年前乡亲们称我们"北京来的大学生"到现在孩子们称我们"插队生",应该说,这是一代人观念的转变。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农民的知识程度和对社会的了解都在不断提高和更为广泛,称"大学生"是他们对有文化有知识青年的理解,称"插队生"是他们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也表现出当代农民对国家教育的认识更加完整。"大学生"是一种尊称,"插队生"是一种特殊的称谓,在不同的两种称呼中,反映出人们在不同时代对这个群体的认识水平。
行在小路上,不时有熟悉的面孔热情地向我们打招呼,亲切地围拢过来,拉我们去家里坐,问我们是否记得当年一起"打坷垃"、种山药、锄苗子、收麦子时发生的点滴趣事;当年的小姑娘已经步入中年,当年的小伙子已经目显沧桑;这40年好像过得如此之快,路似乎如此漫长…。
享受回忆!(六)乡情
我们踏进老房东存香的院子,一眼便看见她从宽大的玻璃窗朝大门张望;片刻,她边快步走出房门,口中边不断叨念:"哎呀呀!这是哪儿的娃们啊?"。当我们异口同声地向她问好时,已经八十多岁的这位老人双手紧紧地拉着我们说:"娃娃们啊!你们可回来了,这么多年不见你们了呀!"。她熟悉地叫出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问我们的工作和家庭生活是否顺心,当听说有一位当年的女同学(谢秀荣)已经早逝时,我们同时热泪盈眶,从未感到几年插队时的友谊是如此不易忘怀!
六十年代末,为了响应下乡插队的浪潮,我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首都来到这群山之中的小山村。那时,国家给每个知青240元人民币的补助直接下拨到公社,用来安置我们。村里为我们腾出了房舍分别供男生、女生居住,并布置了厨房。房东存香一家热情地教我们焖小米饭,告诉我们如何搅拌封火的煤面,帮助我们到22丈深的井台去担水。平日吃饭,住在我们房前屋后的乡亲经常把他们认为最好吃的"土豆饼"、腌的酸菜、浇上辣椒和醋调和的白面与玉米面做成的河漏面端来一大碗让我们"解馋";每逢年节,乡亲们都抢着送我们黄米炸糕尝新鲜。他们在生活付出的热情,给予了我们莫大的支持,影响着我们的心灵,使我们在心理上对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坚强感。
盂县曾经是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这里的人民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和温和的性情。在东梁公社插队的这些年,这个地区没有发生过任何暴力和辱骂事件,知青和东梁人团结共勉,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享受回忆!(七)红火
在老队长孟银栓家,他的爱人为我们沏了冰糖水-这是本地乡民招待贵客的传统习惯,他们夫妇现在经营了一家装修材料店,日子过得很红火。在我们的女伙伴栓凤家,她70多岁的老母亲切开了本地生产的大西瓜让我们品尝,老人家生育过7个女儿,最后还领养了一个"关门"儿子,她的房屋虽然依旧,但孙辈的子女多穿戴时尚,都过来等着见我们。秋平大姐是我们的知心朋友,当年她和她的丈夫福来都是村子里有文化的人,出过远门见过大世面,我们经常到他们家聊天谈心;如今,福来大哥已过世两年了,我们在和大姐深情的拥抱之中都感到无限遗憾。
我们来到曾经居住过的老屋留影拍照,已翻新过的房间明亮干净有了电灯,厨房的布置仍如当年;宽敞的院落中设置了电视接收天线,主人对我们说:有了北京的节目就想到当年北京的"大学生"。我们注意到:村子里每户的院中都连接了供水管,由村里设置的供水站统一负责泵水,当年我们女生颇为"憷头"取水的那口22丈深的老井已经被填埋了。曾经住在村里3队一户老乡家的同行的队友告诉我,他的老房东家翻新院子时要平整地面,结果涉及到了当年知青们挖的、在冬季用来储存土豆的地窖,老房东坚决不让填平窖口,说:留下来吧,这是当年北京来的那些知青娃挖的,留个纪念。我们听了都特别感动,大家都复制了这张有着"历史意义"的照片。
这些年来,东梁乡党委、乡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目标,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东梁乡是盂县的主要产粮区之一,它以农业为支柱产业,开发种植谷子、豆类、山药、玉米等;2008年,粮食总产量9748吨,经济总收入达到5550万元。
盂县县长刘德跃在接见我们时谈到了一个数字:盂县目前的人均存款已达到3万元人民币。县政府的目标是:还将继续拉大框架、优化功能、提升绿化、融入文化、情化管理,使全县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盂县在变化,东梁乡在变化,村子里农民的生活奔向小康,我们为他们高兴!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作者:
徐娟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