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 棉花能手奖状
艰苦的拾花工作拉开了序幕,几天后,同学们适应了,一天比一天拾得多。我的大哥秦勇为左手有残疾,但他丝毫没有落后,那瘦小的身体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两只手飞快地摘着棉花,汗水从他那眼镜后面汩汩地流下来,收工的时候,他背着沉甸甸的柳条筐,唱着山歌往前走: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这样红?
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
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
这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的插曲,脍炙人口,同学们人人会唱。还有电影《刘三姐》的插曲:
“多谢了,多谢四方众乡亲,
我家没有好茶饭,
只有山歌敬亲人,
只有山歌敬亲人!
……”
还有革命歌曲《十送红军》等。
那时候,我们就是喜欢唱歌,电影插曲或流行歌曲,琅琅上口,走到那里,唱到那里。我们这一代人,从年轻时就喜欢唱歌,一直到老!
车一场政治处很会做宣传鼓动工作,对拾棉花多的同学,及时进行奖励,那是一张油印的、32开大的《拾花能手》奖状,制作简陋,纸张粗糙。就是这张不起眼的,小小的奖状,鼓起了我们多大的干劲!这是荣誉,这是追求!这是理想!现在看来,它一分不值。但是在当时,它所起到的作用,真是不可思义!
晚上月光皎洁,同学们为了多拾棉花,吃了晚饭又下地,谁也不甘落后。于指导员怕累坏了这批“上海娃娃”,进行了干预,他赶到地头,露出一口黄色的大牙,大声喊道:“同学们赶快回队!这里晚上有狼!”
一听有狼,同学们的干劲受到打击,不得不鸣金收兵!
这批从上海来的青年学生,第一次劳动,就展现了惊人的爆发力,不怕苦,不怕累。涌现出一批“拾花高手”,他们两只手左右开弓,还能用嘴配合,嘴也成了摘棉花的工具,把沾在棉花上的枯焦的叶子,很灵活地用舌尖舔去。
农场实行“大礼拜制”,废除了全世界通用的“七天一个礼拜”的惯例,十天休息一天,这是兵团的“创举”。为什么要七天休息一天?相传是上帝创造世界,他老人家用了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后,累了,第七天休息了一天,所以,以后人们就学习上帝,七天中有一个休息日。兵团是不相信上帝的,它要把每个人的汗水最大限度地压榨出来,这还不够,每逢节假日,还要搞“献礼活动”,取消休息,叫人哭笑不得!用林彪的话讲:“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后来几十年,我们就是这样过来的!
有一天,风雪交加,没有办法拾棉花,于指导员命令我们去地里背甜菜。每个同学都背着柳条筐,向一公里外的甜菜地走去。泥泞的路上,走不好就跌一跤。我们穿着棉胶鞋,在泥水中高一脚、低一脚地走着,头上顶着鹅毛大雪。突然,我感到肚子里一阵搅痛,于是喊道:“周俊和,我要大便!”
“赤那,格地方哪里有厕所?”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发愁地说。
“哪能办,肚皮痛煞脱来!”
“侬就脱了裤子就地出吧!”
陈治国说:“反正没有女人,嘎大的戈壁滩,随便侬出了!”
我忍着肚子的剧疼,蹲下来,一泻为快。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我的脸上,头颈里。等我提着裤子赶上他们时,周俊和笑笑对我说:“好啦?肚皮还痛伐?”
“赤那,出脱了就好了!”
“在戈壁滩上出恭,比上海的马桶好。出好就跑,不要回头看。没有臭味道!”
他一边走,一边总结经验。
在天涯海角的边陲,我们最小的同学只有16岁,平均年龄不到20岁,只有互关怀,互相支持,互相帮助,
我们从地里装了甜菜,像上海码头上的搬运工人一样,背着柳条筐,弯着腰,一步步往回走。歌声又响起来:
“一送里格红军,
介支个下了山,
……”
歌声在大雪中荡漾。大家情不自禁地想起上海的小弄堂,温馨的家庭,煤球炉子边操劳的母亲,泪水和雪水,便像小虫一样,在我们的脸上滑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郭绍珍
编辑:
刘延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