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首页

提起“武士道”,大多数人恐怕会不约而同地想起鬼子兵,若再问得具体一些,则只有“不投降”、“不要命”之类的词句了。真要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还真有些困难,尤其是在这天下太平的时节,拿出这日本军国主义的兴奋剂来,实在有些煞风景。但是,我们还真不得不说,尽管这个名词我们听了无数遍,其中的内涵、特征,乃至日本民族与武士道的精神勾连,绝大多数国人还是一知半解,即使有黑泽明这样的“电影武士”存在,人们依旧兴味索然。归根结底,我们的眼睛还不习惯向外看,否则,我们高唱着要输出中华文化的同胞们又怎么会遗漏黑泽明这样一位推销民族文化大师的经验呢?当然,无论我们是否乐见,在黑泽明的指掌和荧幕间,日本确实迈入了新的时代。

黑泽明百年诞辰:电影的“东方启示录”

 

《时代》周刊曾推选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艺术界的代表是黑泽明、泰戈尔和时装大师三宅一生。黑泽明是亚洲第一个打破欧美电影垄断的导演,并引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潮流。日本媒体评价他:“在他之前,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富士山、艺伎和樱花。从他开始,西方世界想到日本的时候,是黑泽明、索尼和本田。”【详细】

黑泽明影片的民族风格

在所有改编自莎剧的影片中,只有黑泽明把戏移植到中世纪的日本背景,而且被西方影评家称为“最优秀、最准确地表现了莎士比亚原作精神的影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黑泽明的银幕上所具有的浓郁的民族化风格。【详细】

黑泽明:形、影、神

一个东方的导演能很好地表现东方就已经很不错了,但黑泽明恰恰是透过东方,揭示的是人性的善与恶,在他寓言式的影片里,能令人看到了人类身上共有的东西,恰是因为在“形”与“影”之间,有“神” 存在。【详细】

黑泽明的世界充满绝对

黑泽明的世界具有一种绝对,一种纯粹。他的人物也拥有这份绝对与纯粹。他们往往是孤独的,因为他们唯一的主宰是自我意志。无论战胜或失败,或同时既战胜又失败,都无损于其惊人的完整与悲剧意义上的优雅与崇高。【详细】

从黑泽明的影片透视日本人的民族性

 

黑泽明的片子充斥着欲望的张力,其中的人物往往被内心中无法了解的疯狂所驱使并毁灭,人物看似荒谬骇人的行止,在其中却显得惊人的合乎逻辑和情理。。黑泽明的片子应是日本人集体无意识的凸现。而如此凸显日本民族性能够造成世界性影响,恰是因为人性相通,而日本人的民族性也是其他民族或多或少具有的,只不过经由黑泽明手中利剑刺破了伪装罢了。【详细】

 
黑泽明名作中的人性
 

罗生门:一把解构人性的武士刀

 

谎言:每个人都在言说为自己有利的话,诉说的也是能够记忆的东西。

 

欺凌:孩子是弱者和无辜者,命运最惨,被亲生父母抛弃被强者欺凌。

 

哲理:就像表现了一场战争,不是用战争的本身,而是用象棋的形式。

 

寓言:林中悲剧在罗生门重演,也暗示这种故事在任何地方都上演着。

 
 
 

黑泽明:武士精神原本就是日本式的人文精神

作为武士的后代,黑泽明坚信,武士精神原本就是日本式的人文精神,只是被军国主义“毁了容”。武士道精神对于黑泽明永远是个二律背反的问题。在作品中,他试图重新树立武士精神人道的一面;但同时,又敢于直面它被军国主义异化破坏,被国民抛弃的另一面。两种情绪互相扭结,此消彼长,成为黑泽明独有的武士道情结,也成为他继续活着的原动力。【详细】

 

“伦理之道”如何成为“杀人之道”?

 

武士这个群体在日本社会上活跃了1000余年,而其在职业和生活中所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武士道也历经了若干个发展阶段,从最初平安时代的行动道德规范,经历中世、近世的制度、理论道德规范,最后发展成近代的信仰道德规范,并被军国主义操纵和利用,成为典型的“杀人之道”、“侵略之道”。【详细】

 

“儒家之道”如何变为“武士之道”?

 

儒教和禅宗传入后,日本人将其兼收并蓄,对武士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儒学的核心美德是“仁”,日本儒学的核心美德是“忠”。武士道在继承儒家“忠”、“礼”、“智”、“信”的同时,将代表中国儒家文化最真缔的“仁”、“义”置换为截然不同的“忍”和“旷课勇”。【详细】

 

武士阶层绝非只知道“舞刀弄剑”

 

藤田东湖的文武论不仅注重治国的文武之道,也重视武士个人修养的文武之道,他认为虽然二者有大小之分,但却无轻重之别,这种文武论进一步反映了日本武士阶级在思想和行为上注重实践、注重行动,在教育上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征。结合幕府推崇的儒学和旧武士道德传承,武士阶级得以在幕末维新中延续影响,直至近代。【详细】

 

武士道仅仅是我们理解的“不怕死”吗?

 

有人以为武士道轻视生命,其实武士道并不提倡随便拼命的愚勇,而是“应该死的时候决不偷生,应该活的时候决不轻生”。武士道要求武士严格自身的修养,在道德上为民众做出典范。由于武士在一般民众中的威信较高,民众也不知不觉地模仿武士的忠义行为,在江户时代逐渐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团结效忠性格。【详细】

 
 
黑泽明的“武士情结”
 

黑泽明式的英雄

《乱》:残酷而现实的世界

正像这部被改编得面目全非的影片本身所隐喻的那样:当一切都疯狂的时候,只有让自己也疯狂,才会显得正常与合理。而为了生存人有时候非常需要按照外在的环境来改变自己。【详细】

 

《蜘蛛巢城》:背叛后“耻”之罚

抛弃了武士的忠诚背叛了武士起码的“耻”,就必然会在崇尚武士道的国家遭到最严厉的惩罚,包括实际的,也包括虚拟的精神批判,这个批判者就是有着武士意识到黑泽明。【详细】

 

《泥醉天使》:混混中寻“武士”

主人公松永实际是一个街头的混混,可是在黑泽明的塑造下,松永成了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落迫武士,甚至在拍摄中用镜头语言向他真诚致敬。这种处理将观众与黑泽明的情绪融为一体。【详细】

 

《七武士》:自我满足中的高尚

黑泽明利用农民与武士完全相反的道德上的渺小来反衬武士的高大。正是因为武士最终丝毫也没有获得任何实际的利益,才能更加鲜明地反衬武士别无所求的精神高尚,以及对于完成承诺过程的享受。 【详细】

 
 
 

武士道塑造出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

集团意识可以说是日本人最具特点的国民性。武士道是注重共性的,武士所忠于的集团不是国家民族,而是所属的小集团。在日本人强烈的集团意识中,又体现出日本人强烈的依赖心理。日本人普遍存在想要依赖他人的心理,这是日本人区别于欧美人的重要心理特征,这也是理解日本人恩德精神构造和社会构造的关键。【详细】

 

武士道造就日本人自卑感与优越感并存的心理特征

 

日本人重视“纵式”关系,他们趋向于把人、社会集团、国家等一切事物想象成一个序列。因此,他们对于自己以及自己在集团和国家在等级序列中的地位比较敏感。所以,日本人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对权威有极大的敬畏和服从。他们性格上对强者盲目祟拜和服从,对弱者缺乏同情心,甚至鄙视弱者。【详细】

 

武士道固化了日本人的天皇崇拜

 

武士道精神的存在意义就是因为天皇。天皇,就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无论怎样,天皇也不能受到谴责。日本人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他们的意识中,国家是最重要的,而所谓的爱国就是爱天皇,天皇就是日本的代表。武士道要求武士对他们的主人绝对忠心,这就使得日本人到现在也是一样的忠于天皇。【详细】

 

武士道强化了日本人的危机意识

 

武士道精神使得日本人时刻都会感到不安,武士时代的武士随时都会等待别人来对自己挑战,因为武士的教条决定了武士的性格,武士之间流行决斗,他们喜欢向高手挑战,说不定哪天就会有人来向自己挑战。所以武士们随时都会准备好他们的武器。这也影响了现在日本人的性格,使得人们一直都有种危机意识。【详细】

 

武士道成就了日本人的冷酷性格

 

日本人的性格中有一方面是非常冷酷的,日军侵华时的南京大屠杀和旅顺大屠杀就是典型,他们不会同情弱者。不过,日本人对自己也不会仁慈,如果被打败,他们大多会选择自杀。而不是投降。失败的军士自杀了,并非因为感到后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满足,对自己已经达到顶峰的一种判断。【详细】

 
 
当代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日本人为何好自杀?

从禁忌语看日本人的心理特征

任任何一种心理意识也不仅仅停留在思维上,而总是通过语言或行为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详细】

 

日本式教养的“潜规则”

在日本,能否做到“少说为佳”被视为有无教养的标志。此外,日本民族是一个对他人眼神十分敏感的民族。 【详细】

 

从日本人的生活习惯看民族性

日本人拥有敬业、一丝不苟以及“和”的精神所带来的日本特有的“委婉”、“恩”和“集团意识”等民族性。【详细】

 

日本人送礼方式的文化分析

“程式化”是日本礼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日本人送礼从内容到顺序基本上都是固定的,“礼尚往来”在日本人的送礼方式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详细】

 

从日语的文化内涵看日本人性格

日本是个重视默契的社会,日本人含蓄委婉,“暧昧”是日语的重要特点。日本独特的地理、历史、思想、社会人文决定了日语“暧昧”表达的发达。 【详细】

 

暧昧的日本与黑泽明

黑泽明的英雄和西方的英雄

中日文化的差异

日本人自我认知的模式既不像某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不成熟”、“病态”,也不像某些日本学者褒扬的那样完美无缺。日本人独特的“缘人”自我认知模式的优点之一,是个体采取与他人协调的行为方式融合于群体,人际关系具有较大的柔软性、融合性。这个特点使日本人更易在小集团中结成和谐关系和为集团献身,集团也表现出更大的一体感。【详细】

在日本工人看来,忠于企业是他们一切行为的基本准则。于是日本人也就演变为一种企业人。为了忠诚于企业,日本职工往往将自己人生托付给某个特定的企业。其活动的封闭性和过分依赖性,日积月累使很多人成了只知道工作、不知道生活的工作机器,除了企业安排加班外,如果当天工作没有完成,自己还主动无报酬地加班加点直到工作做完才回家。【详细】
日本人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的视角或逻辑常常与我们所习惯的审美经验颇不吻合,从宗教思想的角度而言的无常观在日本与审美活动相结合,将生命无常的人类情结最终升华为一种美感,靠美感而得到一定的消解。日本人开拓了一种新的超越生死的途径,那就是以一种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与死。这也是与很多文明相异的情况。【详细】
从古至今,日本文化的发展还是有它的特性,有许多既不同于中国,又不同于西方的发展规律。在日本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看起来是很矛盾对立的现象,可是又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自具一格的东亚文化,这种情况可以说是举世罕见的。而这种情况是与日本岛国的危机意识,不断学习大陆国家的文化分不开的。所以,美国哲学家穆尔认为,日本文化是“所有伟大的传统中最神秘的,最离奇的”。【详细】
 
暧昧的日本人与黑泽明
 

台风性格,从本质上说是非理性的,无论是“忍耐”,还是“突发”,都不是遵循理性的法则,而是依据“现实主义”的行为本能,“感伤”则为其共同的底蕴。被虚无裹挟的民族,在生存竞争的非常时期,容易产生“豁出去一搏”的冲动,而不在乎是非曲直;在弱肉强食的竞争中败北时,又容易认命:“命运无非就是如此”。

“忍耐”与“突发”  

黑泽明的镜头处理和画面效果,与能乐何其相似。他导演的每一部电影,几乎都贯穿着能乐的精神,画面再热闹,也给人一种静的感觉,反过来,画面上即使寂静无声,也有一种逼人的紧张感。岂止是黑泽明的电影,放眼日本的艺术世界,音乐、诗歌、绘画、茶道、插花、陶器、工艺制品,不约而同都有一种受抑制的含蓄之美,内含着丰富的张力。【详细】

无论我们是否承认,黑泽明在近百年来时节电影界的地位是难以撼动的,而他手中最锋利的武器便是“武士道”,毫无疑问,西方世界的审美中有着猎奇的成分,但不幸的是,处于类似日本50、60年代经济上升时代的中国,至今仍没能造就哪怕一个像黑泽明一样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