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利供奉之塔
古印度人一般将舍利置于塔上、刹中或埋入塔基,不筑造专川的宫室。安置舍利的塔义称作舍利浮图、骨塔。佛陀涅槃后,由香姓婆罗门将佛舍利分为八份,八国分别起塔供养。其后,阿育王建立八万四千塔以供养佛舍利。法显、玄奘在印度时看到了很多阿育干所建的佛塔,可惜该类舍利塔今已基本不存,其形或近似于山琦古塔。我国向来盛行舍利崇拜,所以,历代所建的舍利塔极多。传说汉明帝时因白马驮经而来,在洛阳建立了白马寺塔。据《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载,三国吴孙权之时,康僧会感得舍利,乃建塔供养,是为造立舍利塔之嚆矢。后赵时期的皇帝石勒和石虎,因为敬重佛图澄而广造寺塔,所以,佛塔日益增加,但此时佛塔多集中在京城境内,到了北魏时期,文成孝明二帝均下令在诸郡建塔。隋文帝时下诏在诸郡建塔上百座,成为中国历史上造塔的最盛时期。五代北宋时,吴越王造八万四千小铜塔,其数量可谓最巨。宋代以后,建塔之风逐渐消沉。
塔的体质分类:
从质地上看,舍利塔向无固定的规例,大凡物质中可以堆砌雕琢者皆可为用来造塔。古代印度所造的塔大都石质,其次是砖质。佛经中记载还有宝塔,即用珍宝装饰的塔。总的来看,以质地之别来划分,塔主要有以下几种:(1)木塔:(2)砖塔;(3)石塔;(4)铁塔(如唐李德裕于润州北固山东南,建铁浮图七级);(5)铜塔(如宋太祖时,吴越王钱傲,慕阿育王造塔之事,用金铜精钢造八万四千塔,中藏《宝箧印心咒经》):(6)土塔;(7)香塔(即以香末为泥,作小塔,誊写经文,以置其中);(8)沙塔(即聚沙为佛塔,《经律异相》卷四十四有五百童子聚沙为塔的故事);(9)粪塔(古代南亚有四童子垒牛粪为塔的故事)。
塔的层级:
真谛三藏引《十二因缘经》说:“八人应起塔:(一)如来,露盘(即层)八重以上。(二)菩萨,七盘。(三)缘觉,六盘。(四)罗汉,五盘。(五)阿那含,四盘。(六)斯陀含,三盘。(七)须陀洹,二盘。(八)轮王,一盘。”又依《僧祗律》记载,僧人的舍利也可起塔供养。中国历来建造的佛塔,层级并不依经典所记为准。主要有以下下几种情况:三级(如晋之咸安二年,简文帝在金陵长干寺所立之塔);四级(如晋成帝时,尚:阽许询所建之塔);五级(如北魏太祖诏京城所立之塔);七级(如唐太宗勒建牛首山塔);九级(如汉明帝初建白马寺塔):十级(如后周所建之开封繁塔);十一级(如宋太宗勒建开宝寺塔);十二级(如梁武帝敕建同泰寺塔);十三级(如坊州檀台山之古塔);十五级(如隋文帝时辛彦所建之塔):十六级(如贵州龙里县古福洞之塔):十七级(如隋时营州梵幢寺之古塔);三十七级(如唐咸通年间僧云皎所造的湖州—龟英寺石塔)。
作者:
李利安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