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舍利的供养
舍利供养在佛教界有各种不同的格式。但一般来讲,都是先放在一定的器具中,再将其供于塔内。
供奉舍利的容器
舍利容器一般称作舍利瓶、舍利壶、骨壶,多以金属、石器、陶器、木材等制造,形状不一。据《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记载,佛涅槃后,荼毗遗骸,香姓婆罗门用舍利瓶将佛舍利分给八国,婆罗门则自得舍利瓶而归。今健驮逻出土的石刻品中,刻有桌上排列八个舍利瓶,而诸国代表围绕其旁的相状。另外,在吉希尔(田d1)摩耶洞壁画中,上半部分有八人各捧舍利瓶将受舍利的造像,下半部分则有八国代表骑马,各于马颈上绑着舍利瓶的图像。
可见,舍利瓶为最早的舍利供养器具。我国早期也使用舍利瓶供养舍利,如《梁高僧传》卷一的康僧会条记载,僧会潜心祈请二十一日,果然于铜瓶中感得佛舍利。又如《历代三宝纪》卷九记载,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516),灵太后建造永宁寺,立九层木浮图,浮图上复有宝刹,刹上的金宝瓶含容舍利二十五石。在韩国也曾于庆尚北道发现金铜舍利壶,据考证为新罗时代所造,呈圆筒形,高约十一公分,直径长约七公分,瓶盖上有狮子钮,瓶身阴刻四天王像。于日本,则多以琉璃瓶盛佛舍利。后世受中国传统民俗的影响,瘗埋舍利的葬具开始用函棺,按其质地则可以划分为银椁、金棺、玉棺等,而随葬之供养品主要是金银、琉璃、水精、玛瑙、珍珠、琥珀等七宝。有学者认为,这种改变是从唐代开始的。隋文帝仁寿四年诏令全国务州郡建塔时,将舍利盛于特制的孟顶铜盒内,外面为石函,石函的周围砌石或以砖墙护置。函的多少没有定制。以大云寺为例,其藏舍利的容器共五重,最内是盛舍利的琉璃瓶,其外依次是金棺、银椁、鎏金函、盈顶石函。而庆山寺石函则改为6块青石组成“释迦如来宝帐”,内置银椁、金棺和盛放舍利的绿玻璃瓶。
法门寺地宫瘗藏的四枚佛指舍利的呈放情况:一枚放置于八重宝函中,舍利套在银柱上,其外分别是:小金塔、金筐宝钿珍珠装斌趺石函。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函、需顶金函、孟顶银函、素面银函、鎏金盈顶银函、银棱盈顶檀香木函,外用红锦袋包裹:第二枚置于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此灵帐是唐中宗景龙二年由法藏和尚供奉于佛祖的,内为孟顶铁函,再内是丝绸包裹的鎏金银棺,棺内盛入舍利。顶上有圆孑L,可知其尚缺一桃形尖项,与庆山寺”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大体相同:第三枚舍利置于玉棺内,其外依次是水晶棺、银包角檀香木函、鎏金盏顶银函,外裹织金锦,再外是铁孟函,放置于后室秘龛内;第四枚舍利置于银棺中,棺外包裹罗面绢里夹袱,置于钢浮屠内。浮屠外是汉白玉灵帐(亦称阿育王塔)。这些主要由唐皇室为供养佛祖而敬造的舍利容器,比火云寺、庆山寺的舍利容器更加精美、华丽,它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这种以金棺银椁或玉棺水晶椁为主要容器并构筑模拟中国式墓室的舍利瘗坝制度的形式,改变了印度次人陆时的原貌,是佛教中国化的重人转折点。
作者:
李利安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