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尊孔保教”思想剖析
2009年06月03日 14:58凤凰网历史综合 】 【打印已有评论0

反教的传统固然限制中国人皈依基督教,但现实中反基督教的社会风潮,更决定了康有为不可能倡仪中国人崇信基督教。回顾中国近代史,教案是其中重要方面。从19世纪60年代起的大小教案到20世纪初的义和团运动,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中国社会反对基督教的态度。康有为如果公开提倡崇信基督教,等于冒天下之大不违。作为政治家的康有为不得不正视这种社会现象。

基督教并非在19世纪才传入中国,在此之前已数次入华,虽然也遭到中国人程度不等的反对,但从未遇到19世纪60年代以后这样强烈和广泛的反对。这是因为基督教传教事业与帝国主义扩张的总过程是连在一起的。尽管很少有基督教传教士全心全意地支持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但是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传教士,都把中国被迫敞开大门看作是扩展“上帝之王国”的机会,无不支持在1858年和1860年之中法条约,因为这些条约中写进了保护传教的条款,“然而当时似乎谁也不关心这些特权是怎样来的。”

他们不仅像实物一样保护他们在条约上得到的特权,并且常常逼迫本国政府坚持这些特权,在实际中甚至要超过一些。例如:有些传教士,尤其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常常违约干预中国内政,侵犯中国主权。他们片面地追求教徒人数,常常通过干涉民教诉讼的方式,吸引民众皈依,这样的教徒往往素质很差。法国传教士的这种作法并不能提高教会威信,相反使之降低其在民间的威信:“教士只知广行其数,不能深考其人,一意收罗,来者不拒,以致民间猜虑,陷存轻视之心。”

而传教士袒护教民,干预地方政治和司法权力,加深了教徒与平民之间的隔阂与怨恨,常常成为教案引发的原因。山东巡抚李秉衡论教案发生原因说:“自西教传入中国,翌其教者率皆无业莠民,借洋教为护符,包揽词松,凌轹乡里,又或犯案惧罪,借为捕逃之薮,而教士则倚为心腹,恃作瓜牙。凡遇民教控案到官,教士必为之关说,甚至多方恫吓;地方官恐以开兴取戾,每多迁就了结,曲直未能胥得其平,平民饮恨吞声,教民愈志得意满。久之,民气揭抑太甚,积不能忍,以为官府不足恃,惟私斗尚可泄其愤。于是有聚众寻兴,焚拆教堂之事,虽至身罹法纲,罪应骈诛,而不暇恤。是愚民敢于为乱,不啻教民有以驱之也。”

这些传教士之所以如此,是倚恃帝国主义的支持,“中国稍欲裁制教士,辄为法之外部及驻华公使所格。即使情理兼足,法人明知我当行之政,然彼既欲勾结教士之心,又欲自示其权力之大,故无不壹意阻挠者。自是中国竟无法以治教士,而教士之面规错矩者亦愈多。”

岂但法国如此,英美德等外交官亦“互相邀结,法之外部复奋其全力,密联英德外部,意在广树声誉,乘此事机,收意外之利。英德恐法之得权利,而不甘居人后,遂与为合纵之谋。俄美义诸国又从而附之。”“英法德义俄美等国,多驶兵航,往来中国海面江面,皆以保护教务为名。”

可见,传教士与帝国主义相联系,虽动机不同,一为传教,一为扩张,但是二者互相利用勾结的关系是十分明显的,1898年德国利用教案占领胶州湾便是一个证明。

帝国主义之所以如此,便是倚恃其坚船利炮,“全属以力为强。”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如果说中国人抵制基督教是出于被压迫者的民族思想,那么某些西方传教士所表现出的民族思想,也是中国人拒斥基督教的一个重要原因。民族思想可以作为被压迫者自我团结抵御外侮的精神力量,但超越这一界限,就便成民族自大狂和扩张主义。

某些传教士这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民族优越感,使之不能平等地对待中国人民,蔑视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原有之典章文物礼俗政教真有势不两立之意,彼盖谓,吾非除旧何由布新?欲求吾道之兴,必先求彼教之毁。”

他们既不能刻苦学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做有益的增补完善工作,“所论教事,荒谬浅陋,又不晓中国文义,不欲通入为之润色,开堂讲论,刺刺不休,如梦中呓,稍有知识者闻之,无不捧腹而笑。”

对于中国人所崇奉的孔孟儒学则肆无忌惮地一概加以诋毁:“理趣既未能深造,言语亦未能圆融,动辄诋孔孟不足师,程朱不足道,悍然宣播于众。”

“听其宣讲者,必至强者怒于言,弱者怒于色。”

他们不能平等地对待中国人民,违背了基督教平等博爱精神。王韬《弢圆文录外编》卷三说:“西人在其国中,无不谦恭和蔼诚实谨愿,循循然奉公守法,及一至中土,即翻然改其所为,竟有前后如出两人者。其周旋晋接也,无不傲慢侈肆;其颐指气使之概,殊令人不可向迩;其待仆棣下人,频加呵斥,小不遂意,辄奋老拳。彼以为驾驭中国之人,惟势力可行耳,否则不吾畏也,且欺我者随其后矣,其游历内地也亦如此,所以动辄取衲。”这种帝国主义的民族思想显然违背了基督教教义。李约瑟博士批评说:“这是一种由于新的先进的军事技术的发展而使西方世界产生的一种统治心理。”

康有为   儒学   孔教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已有0位凤凰网友参与评论   
 
匿名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作者: 郭熹微   编辑: 蔡信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