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舟回到宣汉后,立即决定在芭蕉场、峡口场一带重组川东游击军,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芭蕉、峡口一带历来受军阀刘存厚注目,这个地区被划归宣汉县护城团直属宣汉县城司令部管辖。同时,在其周围的清溪、南坝、双河等10余场派驻了近两个团的兵力,经常对这一地区进行"清剿"。尽管如此,芭、峡一带具有建立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诸多有利条件。一是它地处大巴山中段的观面山西侧,周围与云雾山、黑天池、杨柳关、童家山紧密相连,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二是这里是刘存厚、王陵基防区的结合部,容易利用军阀各自为阵的矛盾或攻或守,巧妙周旋。三是这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王维舟在清溪场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后,即向芭、峡一带的青年传播过马列主义,进行过革命思想教育,群众思想觉悟高。
在芭蕉场附近的大山坪,王维舟将川东游击军总指挥部设在有一定革命觉悟的贫苦农民贺值三家。并在他家召开了紧急会议。会上总结了第一、三路红军游击队的惨痛教训和宝贵经验,分析了川东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制定了新的对敌斗争的策略和方针:一是建立健全党的县委、支部等组织机构,把群众的自发斗争纳入党的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的斗争轨道。二是实行政治建军。使广大的游击军指战员明确自己的政治任务和斗争目标。三是积极进行根据地建设,建立农协会、妇女会、儿童团和不脱产游击队。四是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开展夜间战。五是坚决执行正确的统战政策,对顽固、反动的土豪劣绅及保甲长坚决予以打击;对中间势力积极作教育、争取工作;对开明士绅则尽力争取和利用。
王维舟等人将分布在梁、达、开、宣的游击军整编为3个支队。并以芭、峡为中心,东起梁山虎城,南抵达县南岳、黄部、大树,西至平昌泥龙、笔山,北迄城口,在方圆300余里的游击区发动群众,扩大队伍,建立革命根据地。
先后担任川东特委军事部长、游击纵队副司令兼前线总指挥、川东军委书记、川东游击纵队司令员、梁达中心县委执委等要职的王维舟,领导游击军利用灵活机动的"飘忽"战术和夜袭手段沉重打击敌人,进行了"激战五爪堰"、"奇袭白沙河"、"夜取白羊庙"、"火烧赤字溪"、"大堰坝歼残敌"等一连串的漂亮战。
2.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王新兰
王新兰,原名心兰,萧华将军夫人,长征路上年龄最小的女红军。1924年6月出生于四川宣汉,6岁送过情报,9岁参加红军,11岁随红四方面军长征。曾任红四方面军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员、红四军政治部宣传队分队长、中央军委三局五十五分队报务员、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新闻电台台长、一一五师政治部秘书处机要秘书、东北南满司令部秘书兼电台台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司令部秘书处秘书、总政治部机要科副科长、总政治部专家工作室主任、交通部干部局干部科科长、交通部外事处处长、总政治部秘书处副处长、总政治部主任办公室副主任、军委副秘书长办公室副主任、兰州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兰州军区后勤部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1985年12月离休(正军职)。
小小通信员的红色启蒙教育和红星情结
"哥哥当红军,弟弟要同行。莫说我年纪小,当个通讯兵……"当年红军打下四川宣汉城时,一个小女孩一脸稚气地挤在看热闹的人群里,她第一次看见穿着军装、腰上别着盒子枪的女兵,十分羡慕。看到女兵们带领群众高唱这些革命歌谣的场面,这个小女孩十分激动:女兵好威武、好漂亮,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该多好。
这个小女孩就是王新兰。王新兰原名心兰,参加革命后改名为"新兰"。1924年6月,她出生在四川省宣化县王家坝的一个知识分子家里。父亲王天保是前清贡生。6岁那年,王新兰的父亲去世。在王新兰的印象中,父亲常年穿件青布长袍,举止儒雅。父亲看重读书,王新兰记事起就常听父亲说:"耕,养命;读,达理。二者废一不可。"
王新兰的叔叔王维舟是中共秘密党员,在家乡创办了一所新式学校--宏文小学。5岁那年,父亲送王新兰到这里读书。在这里,王新兰不仅读书习字,还接受了最初的革命启蒙。
当时,王维舟秘密发动群众,建立了川东游击军,领导了著名的川东起义。于是,军阀刘存厚把王维舟视为眼中钉,悬赏捉拿他。王维舟和王新兰的两个哥哥躲在一个阁楼上,继续策划领导游击军斗争。5岁的王新兰已懂些事,慢慢有些觉察,先是发现她的哥哥姐姐时不时地往楼上钻,后来又发现只要哥哥姐姐上楼,叔叔也准在楼上。王新兰发现他们的行动有些神秘,神情都很庄重,她就想他们一定在干什么大事情。
不久,刘存厚派一个连进驻王家坝,连长就住在王新兰家。国民党连长经常指挥他的手下四处活动,搜山、抓人,给秘密党组织和游击军的联络造成很大困难。党组织看王新兰年纪小,不易被怀疑,就经常派她去送信。有些文章曾说王新兰9岁参加革命,其实王新兰早在5岁那年就在从事革命活动了。
作者:
蔡小心
编辑:
刘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