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历史 > 历史研究 > 正文 |
|
在近乎荒诞的喧哗中,没有人知道,短短几个小时之内,汉江水已经暴涨了五六米。直到下午3点40分,稀稀拉拉地散布全城的22个高音喇叭,才以急促而刺耳的声音,向十万百姓预告着这个城市的灭顶之灾。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天发表广播讲话的,不是地委书记强怀远,也不是行署专员张如乾,而是和他们同城办公的安康县县长张子美。多年以后,时年17岁的王治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他所住的红卫队(兴安公园旧址),“家家户户都装了有线广播”。正常播音中断后,“先是听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旋律”,接着才是张子美全城疏散的动员令。
在广播里,张子美的声音似乎“很嘶哑”、“很焦急”。他说,再有3个小时,“汉江流量将超过每秒钟27500立方米”,安康很可能被洪水淹没;他说,下午4点之前,地势最低的东关、西关两处居民必须“全部撤退”,而老城的几万老幼妇孺,也应当在6点之前“尽快撤离”;他最后呼吁,全城干部、“民兵”、青壮应立即组织起来,“准备抗洪救灾”……
顿时之间,安康小城一片混乱。
灭顶
首先撤退的,不是东关、西关两处的居民,也不是什么“老幼妇孺”,而是地委机关干部。在一小群司机和警察的帮助下,人员、家属、电器乃至家具和大小行李,被一一装上汽车,随后车队浩浩荡荡、绝尘而去。一个后来流传甚广的事例是,一名副专员甚至把家里的鸡笼子也带走了。
东大街52号一下子空荡了。随即,撤退潮流从地委机关蔓延开去,老城的42个党政单位,也纷纷加入逃亡的行列。一些人肩挑手提,一些人推着自行车乃至老式架子车,向人烟稀少、地势较高的安康新城转移。不过大半个小时,各单位的家属院也大致人去楼空,只留下满地狼的旧衣破物。
与几千名干部、家属相比,老城的近十万百姓,行动则要迟缓得多。行动迟缓的一个原因,是城里的各类喇叭太少。为防洪安装的高音喇叭,当时大多已经拆除,只留下微不足道的22个;与此同时,安康279个大小单位,“也仅有31个安装了小喇叭”。这么一来,尽管东大街52号早已撤离一空,许多市民还是没有听到广播讲话。
更要命的是,大小干部争相逃命之后,广播局负责播音的几名工作人员也随着逃之夭夭。王治谈到,他们一家原本神经紧张,但广播传来沙沙杂音后,“我父亲以为,警报解除了,危险也过去了”。倘若不是当天傍晚,他的大舅不顾危险赶来劝说,“家里兴许也得死一两个人”。
作者:
丁三
编辑:
刘志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