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母亲也去世后,我们对人生磨难的认识更深了,虽然以前我也曾从文学作品上了解人物坎坷的命运,只有这时候才真正体验到,失去父母是什么样子……”陈昊苏轻轻叹了口气。
陈昊苏与陈小鲁对风暴来临之前的家庭回忆都是温暖的。陈小鲁说,忙碌的父亲平时很少提及自己的事情,“他经常跟我们说,干部子弟不要有优越感,‘一将功成万骨枯’,不要看我现在的地位,都是多少先烈们打出来。不要说我了,跟你们更没多少关系”。陈毅要求孩子们从小养成勤俭朴素的生活作风,他家几个孩子的衣服总是大的穿了小的穿,陈小鲁岁数虽小,可是个子长得快,衣服轮到他穿时,往往不仅破旧,而且显得很不合身。有次,陈小鲁用手摸着盖不住腿肚子的裤子对陈毅的秘书说:“叔叔,我就穿这么短的衣服过年吗?”陈小鲁每个月只有1块钱的零花钱,孩子们平时上学和普通孩子一样,即使是风雪交加的数九寒冬,也都是骑自行车去学校,从未乘坐陈毅使用的小汽车。
让陈昊苏和陈小鲁感念至今的,是当年与父亲一道出生入死的这些老战友们对陈家子女的关怀和照顾,这也让他们在回忆往事时多了份超然和感激。采访中,陈昊苏特别提及父亲对毛泽东的感情:“他们是井冈山一起下来的战友,父亲对毛主席一向是敬佩的,父亲后来能做很多事情,都跟毛主席的信任有关系。虽然历史上他好几次反对过毛主席,都是革命斗争中的分歧意见。”陈昊苏说,“我们更希望被年轻人铭记的,是他们这一代革命者为了他们理想中的国家而付出的那些艰辛努力。”■
市长陈毅
1923年,陈毅去法国勤工俭学之前在上海做短暂停留,上海给了这位四川青年最初的思想冲击;那时的陈毅应该没想到,26年后,他会以新政权的首位市长身份带领这座城市迎接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主笔◎李菁
“选父亲当上海市长,是毛泽东的决定,我想他看重的是父亲的战略眼光和综合能力。”60年后,陈小鲁在东城区一个安静的小院子里回忆,“上海也是一个重地,要放一个大员在那儿,毛看重我父亲的政治才能、外交才能。事实证明,他的眼光是准确的。”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早在上海解放之前4年,中共高层就曾考虑过新政权下的上海市长人选,而陈毅并不在视线之内。“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共曾经决定进入上海,可能的话要建立人民的政权,所以派出一些干部奔赴前线。当然这个计划并没有实施。”陈昊苏介绍,“当时上海市长的人选,是我们党在上海负责的同志,刘长顺同志、刘晓同志,他们后来是上海市的副市长。”
此后的3年时光记载了中国历史上翻天覆地的变化。“解放战争中,身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的父亲,是华东战场上的最高负责人。他们的战区就在这一带。渡江之前,整个的华东北边这一块都是我们的势力范围,我们的部队已经是百万大军了。”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时,上海市长的人选已锁定为陈毅。据《陈毅传》,在“二中”全会闭会的次日,邓小平受中央委托,提出华东人事安排。上海市政府:市长陈毅,副市长曾山、潘汉年及一位非党人士(后为盛丕华)。这是陈毅第一次正式亮相。
接管有“冒险家大乐园”之称的上海,的确非同寻常。对此,毛泽东有很清醒的认识:“进入上海,中国革命要过一大难关。”陈毅后来解释,当时担心两大危险:一是我们打上海,美国出兵干涉;二是我们接管搞不好,进城后停工停电,大混乱,上海变成一座“死城”。两种假设中只要有一种成为事实,便会使国内国际局势受到牵动。
“我们党进入上海是非常警惕的。当年国民党的中央军抗战胜利后作为胜利者进入这个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所以才有‘盼中央,想中央,中央来了更遭殃’这样的顺口溜在民间流传。我父亲作为一个政治家,看得很清楚,我们共产党不能重复他们的教训。”陈昊苏说。
所以陈毅在入城之始,严格地强调两条纪律:一是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得进入民宅。对于后者,陈毅说:“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这使得上海市民,尤其是知识分子看得很清楚,我们共产党的部队也是以胜利者进入上海,却是给人一个仁义之师的形象。”陈昊苏说。
从沙场走向十里洋场,这对陈毅绝对是个考验。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朱文轶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