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要求二野进军大西南时,我父亲给中央打个报告说不要让二野去,让我们三野去,二野在解放战争中打得太辛苦了,装备人员都很少,要留在富足的地方好好补充。邓小平不同意,说我们都是四川人,三野大部分是江苏人。中央同意了邓小平的意见,这说明我军的传统,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遇事要先为友军着想。”陈小鲁说。陈昊苏回忆,陈毅还说过这样一番话:“我们不能在自己党内争功,打了胜仗,我的功劳大,你的功劳小,这样搞是低级趣味!”
陈毅和粟裕是彼此成就的一对搭档。“父亲更多扮演政治家的角色,他建立根据地,有统战才能、外交才能,他能整合军队。军事方面,华东野战军最强的是粟裕,战斗都是他负责,但把整个华东野战军整合起来,应该说是靠我父亲。”陈小鲁说。“他对粟裕同志很欣赏,他觉得这是我们党培养出来的军事人才——父亲曾经有份给毛泽东的电报,大意是说,我军打了二十几年仗,培养的军事人才不多,近来有粟裕、陈赓,他们与林彪、彭德怀、刘伯承并驾齐驱,前途远大。他们之间的合作也很好,父亲自己说过很多次:我很多情况只发挥一个政委的作用,军事指挥就是粟裕。”陈昊苏回忆。
另一方面,陈毅也利用自己的威信,给粟裕在指挥战斗中以最大支持。陈小鲁提到,华东野战军下面也名将云集,像叶飞、陶勇、王必成等,这些勇将对陈毅都服服帖帖,如果战役指挥中有什么梗阻,陈毅一个电话追过去:听到没有,这是我的命令!1948年5月,中央要将陈毅调到中原野战军,让粟裕主持工作,此提议却遭到粟裕的反对。毛泽东很意外,因为从表面上讲,粟裕是升了一个职位。粟裕对陈毅的信赖也可见一斑。
不管陈毅后来的职位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粟裕却一直保留着称其“军长”的习惯,仿佛是铭记他们在战火中结下的生死之情。父辈的特殊情谊在下一代又得到了另一种方式的延续,陈小鲁的妻子粟惠宁即是粟裕的女儿。陈毅去世后,有一次,粟裕对前来探望自己的陈小鲁说:当年如果不是你父亲把我们带到井冈山,我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哪儿……说罢掉泪了。
外长陈毅
1954年9月3日,陈毅作为上海市选出的人民代表到北京出席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不久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常务、科技、统战、内务等工作,从此也成为周恩来总理的主要助手。
挪动陈毅这个重要“棋子”,是毛泽东的决定。“总理太忙了,又是政府工作,又是外交工作,所以决定外交应该专门由一个副总理来兼比较好,当时中央决定让我父亲来当外交部长。”陈昊苏介绍说。而在当时,陈毅也向外界明确表示:“我调到中央就是准备做外交工作的。”
经过一段过渡,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陈毅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时,由陈毅来主管外交已进一步明确了,但是直到两年后才正式走马上任。陈昊苏说,这是因为中间发生了一段小插曲:1956年陈毅去了趟西藏后因高原反应而头疼不已,不久,印度大使请他去使馆赴宴结束后招待他看电影时,他突然当场晕倒,后来经中央批准,休息了一年。一直到1958年2月,副总理陈毅正式出任外交部长一职,总理周恩来不再兼任。
实际上,在接过外交重担之前,陈毅曾推辞过:“我这个陈毅,有时候说话很有破坏性,有时候好感情用事,感情一上来说话就冲口而出,不管轻重的。在我们内部,对同志有什么伤害,可以对同志解释;在外交上这么一来可就砸锅了。”
“父亲觉得他的前任——周总理做得太好了,各方面国际影响都那么大,他对自己是有疑虑的。我记得他跟我母亲说过,‘我这次兼任外长,可能有几种结果:第一个是干出成绩,第二个是一般化,第三个是犯大错误,第四个是得大病’。”陈昊苏回忆。
后来的历史证明:陈毅用自己的魅力创造了一种外交风格,也留下很多颇具个性色彩的“外交辞令”,令我们后人回忆起来仍感念不已。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某国新闻记者问:“贵国最近打下了美国制造的U-2型高空侦察机,请问陈毅先生,你们用的是什么武器?是导弹吗?”陈毅举起双手在头顶做了一个动作,俏皮地说:“记者先生,美国飞机经不起导弹打,我们是用竹竿把它捅下来的呀!”
还有一次,一位日本记者问陈毅:“贵国在什么时候爆炸第三颗原子弹?”陈毅巧妙地说:“中国已经爆炸了两颗原子弹,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事。第三颗原子弹可能也要爆炸,什么时候爆炸,请你等着看公报好了。”
该表达愤怒的时候,陈毅也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在1965年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在谈到美国政府扩大越南战争时,面对极端反华分子公开呼吁进犯中国的时候,这位64岁的外交部长挥舞着双拳,用手指着斑白的头发激昂地说:“我们等待美帝国主义打进来,已经等了16年,我的头发都等白了。或许我没有这种幸运能看到美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我的儿子会看到,他们也会坚持打下去。请不要以为我是个好战分子,是美帝国主义穷凶极恶、欺人太甚。”
新中国建立后,中日关系一直处于冷冻状态。1959年10月,日本自民党元老松村谦三率团访问中国。在京停留期间,酷爱围棋的松村和陈毅一见如故,结为棋友。陈毅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向松村建议,“围棋、乒乓球、书法、兰花都可以交流,不谈政治,只谈友好”。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作者:
朱文轶
编辑:
梁昌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