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战俘的裴多菲:见证又一个民族英雄的倒掉
2008年08月02日 09:33网易历史综合 】 【打印
相关标签: [裴多菲] [匈牙利]

1956年10月23日 匈牙利十月事件,布达佩斯起义者站在裴多菲塑像下

1956年10月23日 匈牙利十月事件,布达佩斯起义者站在裴多菲塑像下

实际上,裴多菲被俘后所遭受的苦难势必远远超过战死。尽管人们如今对他最后的岁月还了解甚少,但仅从巴尔古津诺村恶劣的生活条件和不准被流放者离开村庄一步的禁令等都不难看出,诗人在这里生活的日子里,无论在肉体上还是在精神上,都受到极大摧残。可以想象,在漫长冬季-40℃的深夜,他在一天的繁重劳动之后,承受着隐姓埋名的精神压力独守孤灯冥思苦想,其痛苦程度恐怕可以说是生不如死。从挖掘出的遗骸上也可以看到,裴多菲死时嘴巴张得很大,而且埋葬时只有衣服裹尸,未被装入棺木。专家们判断,他可能死于被杀或者血液中毒。

因此,裴多菲的同胞们实无必要因为诗人未在西格什瓦尔战死而感到尴尬。尽管世界范围内的关于战俘是不是“叛徒”、“胆小鬼”的争论直到现在还无定论,但是,裴多菲被俘后所遭受的苦难定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致使他年轻的生命仅仅延续了7年。这难道不也是他为革命所付出的代价吗?

走出诗人的故居,外面阳光明媚。基什克勒什浓荫如盖,繁花似锦,鳞次栉比的楼房、商店和疏密有致的街道、住宅,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安逸。裴多菲在诗中描写过的那个家乡道边的小酒馆依然存在。这时,我不禁想起诗人的一首诗:

假如从那丰满的篮子中,

大家都能一样地采取;

假如对权利的桌边的座位,

大家都能一样地占据;

假如精神的光也一样地,

把所有房屋的窗户照遍;

那时我们就可以说“停下!

看哪,这儿正是迦南!”

 

从这些诗句不难看出裴多菲怀有的政治理想。早在100年前就以这样的革命精神鼓舞人民争取解放的人,难道不该永远受到人们的敬重吗?

<< 前一页12345后一页 >>
诗人   裴多菲   asp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