沦为战俘的裴多菲:见证又一个民族英雄的倒掉
2008年08月02日 09:33网易历史综合 】 【打印
相关标签: [裴多菲] [匈牙利]

他早期的诗歌作品带着匈牙利泥土的芳香,取材于底层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和自然风光,描绘人物有农民、牧人、村姑、侠盗等等,擅长于用精练的民歌风格写作。以后诗歌思想逐步体现出革命性质,并带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思想。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这位身材修长、浅蓝色眼睛的美丽姑娘使年轻诗人一见倾心。富有的伯爵当然却不肯把女儿嫁给穷诗人。裴多菲在半年时间里发出了一首首情诗,如《致尤丽娅》、《我是一个怀有爱情的人》、《你爱的是春天》、《凄凉的秋风在树林中低语》、《一下子给我二十个吻吧》等。尤丽娅毅然挣脱家庭桎梏,一年后与裴多菲走进了婚礼的殿堂。

欧洲大地已涌起革命洪流,匈牙利人民也如涌动的岩浆。当时匈牙利被奥地利统治,争取国家民族独立是革命的首要目标。蜜月中的裴多菲写下了著名箴言诗《自由与爱情》:“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名作。裴多菲在佩斯组织知识分子团体,经常在内城的一家咖啡馆里聚会,热烈讨论革命问题。

1848年3月15日,裴多菲站在佩斯民族博物馆的台阶上,向数以万计的示威市民朗诵他前一天晚上写的新作《民族之歌》:“起来,匈牙利人,祖国正在召唤!愿意做自由人呢,还是做奴隶?你们自己选择吧,就是这个问题!”揭开革命序幕。起义者呼声雷动,迅速占领了布达佩斯,并使之成为当时的欧洲革命中心。翌年4月,匈牙利国会还通过独立宣言,建立共和国。

在起义声势之下,奥地利皇帝起初同意匈牙利独立,但同年秋天即派军队镇压。匈牙利英雄科苏特组织武装反抗,裴多菲投笔从戎,任国防军总司令员贝姆将军的副官,参加了许多战斗。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斐迪南向沙俄求援,尼古拉一世武装干涉匈牙利,34万俄奥联军向着人口仅有500万的匈牙利恶狠狠扑来。1849年1月,裴多菲成为一名少校军官,告别了结婚才一年的妻子和新生幼儿,左手拿诗笔,右手拿武器,与俄奥联军作战。

1849年7月31日晨,贝姆将军让最后还能战斗的300人组成一支骑兵队,临行前下令裴多菲留下。诗人却违背了将军的命令,跟在骑兵队后面出发。在瑟什堡大血战中,裴多菲失踪。

直到1930年,才在维也纳档案馆发现了一份被认为可以证明裴多菲死亡的文件,是奥地利军队的一名联络官写的材料,根据一具尸体的相貌、胡须和佩戴的勋章,可以断定死者就是裴多菲。他被哥萨克骑兵长矛刺穿后胸而死,时年26岁。

在裴多菲文学博物馆的展室里,保存着《民族之歌》的原件、裴多菲在起义和战斗中穿过的衣服和使用过的佩剑。上衣胸口处戴有一朵小黄花,这是起义者的标志。每年3月15日,匈牙利还有很多人自愿佩带这种小黄花,以纪念裴多菲和佩斯起义。

诗人   裴多菲   asp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