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愤慨:自己未死时斯大林便称他“完蛋了”
2007年07月19日 10:16新闻午报 】 【打印共有评论0
相关标签: [列宁] [斯大林]

遗体保存问题可能造成社会分裂

匆忙修建的陵墓在列宁遗体移入后立即关闭了。官方的理由是陵墓内部装修未完,实际上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列宁的遗体开始腐烂了,需要用新办法重新处理。

政治局和捷尔任斯基、克拉辛开始寻求保存遗体的办法。1924年3月13日政治局听取莫洛托夫和克拉辛的报告后通过决定:“鉴于缺乏其他保存弗·伊里奇遗体的方法,责成委员会用低温的方法保存遗体。”此后不久,党的领导赞同哈尔科夫沃罗比约夫的保存方案。经过4个月的防腐处理,得出可以长期保存的结论。

1929年7月政治局经过多次审查,听取叶努基泽的报告后通过决定:着手修建列宁陵墓。当局禁止对此提出任何异议。1929年7月《共青团真理报》发表沙茨金的文章《论党内的庸俗作风》,对建造陵墓的思想提出批评。政治局认为此文是“严重的政治错误”,并采取了相应的组织措施。

1929年,用木头仓促建筑的陵墓改建成大理石建筑。从此,列宁陵墓成为红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重大集会、庆祝游行的观礼台。此后,苏联领导人的殡葬逐渐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最高等级是列宁、斯大林,进入专门的陵墓;其次是一些在职去世的领导人如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等,埋在红墙旁边的墓地,斯大林后来也进入了这个行列;下一个等级的领导人和名人,骨灰安放在红墙上,即在墙上取出一块砖,放进骨灰盒,外面镶上刻有名字和生卒年的大理石。一些“下台干部”是没有资格进红场的。

列宁逝世后,俄共为纪念他采取了三项措施,一个是把“彼得格勒”改名为“列宁格勒”,一个是出版《列宁全集》,第三个是保存遗体。现在,“列宁格勒”又改名为“圣彼得堡”,恢复了历史名称。保存遗体一事时不时地在俄国国内引发激烈争议,甚至有造成社会分裂的危险,而其最后命运尚难预料。(□摘自《百年潮》2007年第7期 郑异凡文)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