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梁换柱”稳定边币
1944年3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提议,决定任命陈云为中共中央西北局委员、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主持日常工作,统管陕甘宁边区和晋绥边区财政经济。此前,边区处在国民党顽固派和日伪的严密封锁下,经济十分困难。又由于工作失误,发生了严重的金融波动。先是边币发行失控,币值大跌,物价猛涨。为了压制物价,边区银行停止边币发行,这样虽然一时扭转了金融物价形势,但市场萧条,生产大受影响,经济陷于“休克”状态。陈云得知自己要去管财经后,从1943年底开始,作了几个月的调查研究,摸清了情况。他认为,问题的焦点集中在边币币值的稳定上。边币稳定了,重新占领流通市场,市场才能稳定,边区生产、流通和群众生活、党政军供给才能得到保障。为整顿金融,重建边币信用,他主要做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是确立银行企业性质,使其摆脱财政出纳的地位,以利控制财政发行。
1943年5月15日,西北财经办事处决定边区银行由边区财政厅管理,边区银行所属各县办事处撤销,具有商业性质的光华商店交由物资局领导。这一决定,使边区金融、贸易在领导体制上全部隶属于财政。
过去,由于错误地确定边区银行是财政的出纳,片面强调金融支持财政预算,结果财政发行失控;物资局成了供给部,各机关单位,特别是大单位,需要什么东西,就直接找领导批示,东西拿走不给钱,只记笔帐;企业管理松懈了,经营出现亏损。
陈云上任后,1944年5月12日,西北财经办事处作出《关于银行资金、放款等几个问题的决定》,规定汇款要收汇费,放款要收利息,建立有借有还的正规信用制度。5月14日,陈云同贺龙致信边区银行负责人,通知他们今后银行增加发行必须经过财经办事处书面批示。
财政再不能像过去那样,随便对银行予取予求,从银行借款后到期必须还。这就彻底根治了财政发行无度的弊端,使财经办事处能够根据市场需要控制边币发行量,稳定边币币值。
第二件大事是正确处理边币与国民党政府的法币的关系,整理边币,使其重占流通市场。
边区处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包围之中。虽然边区政府早在1941年就明令禁止法币在边区流通,但法币实际上并没有退出边区,反而一直在同边币争夺边区流通市场。
由于边币一度发行过快过猛,信用受到严重损害,银行当时已不得不采取严厉措施紧缩边币。这样虽然有利于控制物价,但事实上等于拱手将市场让给了法币,以短期利益牺牲了长远利益和财经大局。陈云很快意识到这一点。5月4日,陈云同朱德、贾拓夫、黄亚光等人谈稳定金融问题,指出:目前既不提高边币牌价又不发行边币是不行的,这样下去边币流通量会一天天缩小。
但是,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弄清边币与法币的关系。而在当时复杂的政治、经济形势下,边币与法币的关系并不容易摸清楚,边区历史上就为此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边币不可能高于法币,边区内买卖要使用法币。有的人认为边区经济有了发畏,财经部门又掌握有必要物资,发票子也不要紧,面对法币进攻只要固守边币汇率就行。由于没有弄清边币与法币的关系,边区财经部门在工作中吃了很多苦头。1941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还批评了“经济学教授不能解释边币和法币”的现象。
陈云认真总结了几年来金融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经过深入思考和分析,缕清了边币与法币的关系,找到了解开边币死结的金钥匙。
他认为:边区有独立的币制,同时与法币发生贸易上的关系,这种金融情况决定了法币在边区的意义很大,只有多争取法币才能保护边币。从边币与法币的关系出发,陈云得出的结论是:(一)边币的发行要有法币准备金。(二)边币币值的稳定也不是完全建立在法币之上,必须相应地掌握影响物价的重要物资。(三)边币币值暂时只能稳定在与法币比价上,而不能稳定在物价上。如果稳定在物价上,必然拉动边币牌价,使公家的法币被搞光,这是不聪明的。后来,陈云还把边币与法币这种又独立又服从的关系,称为“七分服从,三分独立”。
缕清边币与法币的关系后,陈云很快就找出了解决边币发行问题的办法。5月10日,陈云在西北财经办事处第四次会议上,提出了一个他说是“偷梁换柱”的解决办法。
陈云考虑到,既要使边币与法币的比价达到一比一,又要使市面金融不停顿。但由于通货膨胀,边币的信用受损,如果发行新票子,政治上会有不良影响。公开允许边币和法币同时流通,由于法币流通范围广,还会继续出现法币挤压边币的现象。因此他建议可以考虑在边区内发行一种既可使边币与法币比价提高到一比一,达到驱逐法币效果,又不至于扰乱市面金融的商业流通券。
5月23日,陈云出席西北财经办事处第五次会议,这次会议决定发行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由于有足够的法币准备金,并辅以相当数量的重要物资,商业流通券发行后稳定了金融。1944年7月到1945年8月,边区的金融物价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波动。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