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搜索词:
另一个“两弹一星”:拯救5亿人的“中国神药”
2007年03月16日 11:46人民网-环球人物投票数: 顶一下  【

不能捧着金饭碗要饭吃

复方蒿甲醚在中国其实并不广为人知,疟疾病例在中国已经少见。而在地球的另一端,非洲的一些地区,疟疾正在死灰复燃,当地的诊所人满为患。医生眼睁睁地看着一批批病人在痛苦中煎熬。当地的卫生部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开始使用中国人研制的抗疟药物——复方蒿甲醚。神奇的是,住院的病人死亡率立马下降了整整九成。病愈出院的非洲人惊喜地高喊:“这是来自中国的神药!”赞比亚人甚至给它取名“ntwamen”,意思是“我们的福音”。

而当初为了让复方蒿甲醚走出国门,周义清和同事们四处奔波,费尽心血。复方蒿甲醚面对的是国内抗疟药的微小市场和国外贫困地区的疾病,不可能得到丰厚利润,国内制药企业对它兴趣不大。要想发挥这一抗疟新药的作用,造福全球疟疾患者,必须进入国际市场。

“不能再走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的老路了!”周义清深知在发明成果的推广中,没有生产企业和贸易公司的介入,只能是纸上谈兵。握着手中的技术成果,他开始了寻找合作伙伴的历程。

周义清想到了中信公司。早在1988年,中信公司就响应国家号召,帮助青蒿素类抗疟药进入国际市场,在新药推广和市场开发方面有对外合作的经验。中信公司的总经理王军,从事国防现代化建设多年。工作经历和出身背景,使他对高水准的发明成果情有独钟。当时,公司内部争议很大,“中国没有这种病,要到非洲、东南亚去推销,还要投这么多钱,这样怎么能赚到钱?”

周义清和一帮鬓发斑白的科研人员守在门口,耐心地等待和王军面谈。等到双方见面商谈后,王军拍了板:“这个事情一定要做!要支持国家的项目!我们要有利可图,但不能唯利是图!”周义清听到这话,心里一阵激动:复方蒿甲醚走出国门有希望了。

为了吸取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技人员无意泄露青蒿素研究成果的教训,周义清和同事一起开始申报专利。然而波折丛生,等到与瑞士诺华公司签署风险期协议时,距离申请国际专利的期限仅剩下短短45天。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需要对申请文件进行审查,完成委托书、转让书、法人证明、说明书的起草和公证,有些国家还要求对文件进行认证,并请求世界卫生组织出具说明。按常规,这套程序走下来,最快也要半年。为了实现“国药出洋”,周义清等人又一次发扬了“五二三”精神,夜以继日地工作。1991年6月12日,距离最后期限还剩下2天,他们终于把文件全部办齐。复方蒿甲醚终于拿到了出国“护照”。

1994年9月20日,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中信公司、昆明制药厂等中方单位,与瑞士诺华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启动了一项前所未有的中外医药合作项目,目标是让我国科学家发明的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获得国际专利,让药品按国际标准进入国际市场,中方获得原料药效益和专利药物销售提成。中方的首席科学家代表就是时年65岁的周义清。

按照协议,复方蒿甲醚还必须按照国际标准在世界各地重复进行实验和评价。这其实是诺华公司对周义清等中国科学家的研究工作能力和水平进行质询,实际上也是一次考试。诺华派人到中方实验室对实验过程中的规范和技术操作进行实地考察,并和外国实验室对比,结果证明周义清等人的实验室数据完全准确可靠。诺华还派人到海南岛进行复方蒿甲醚的临床验证,再一次证实了周义清等人的研究结果。对周义清等中国科学家的能力和水平,诺华终于从半信半疑到刮目相看。

走向世界,是中国医药界一代代人不懈追求的理想。复方蒿甲醚开创了中国原创新药取得国际专利的先例,目前仍是全球同类药物中受国际发明专利保护最多的药品,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目录中25年来仅有的3个专利药物之一,还是全球援助非洲的首选药物。

有人说,一个中国抗疟药的新时代已经到来。而开创了这个时代的周义清和他的老同事老战友们,平静而默默无闻地生活着,和其他安享晚年的老人没有任何区别。周义清在接受采访时一直再说:“我只做了一点点事情,复方蒿甲醚的荣誉属于集体。”(刘晓阳)

   编辑: hunan

>> 发表评论

如果您还不是凤凰会员,欢迎 注册

  • 用户:

    匿名发表

    隐藏IP地址

  • 添加TAG:

    (*添加多个TAG用逗号隔开)

  • * 您要为您发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 * 以上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凤凰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