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上世纪50年代后期,民主党政府在经济上过度推崇自由化,导致经济失控,军队失去社会政治、经济地位。
过程:土耳其总参谋长古尔塞勒发动政变,以藐视宪法、实行独裁的罪名,逮捕了总统拜亚尔、总理曼德列斯,政变在没有流血的情况下被全国承认。
结果:1961年9月,曼德列斯及外交部长、财政部长被处决,拜亚尔被判无期徒刑。而土军方则于1个月后还政于民,古尔塞勒被选为总统。
背景:上世纪60年代末,暴力和动荡困扰着土耳其,街头暴力、工人罢工和政治暗杀此起彼伏。执政的正义党各派系纷争严重。
过程:3月12日,土耳其总参谋长塔马奇上将要求组建新政府,结束混乱状态。否则军方将接管政权。总理德米雷尔在与内阁成员举行3个小时会谈之后宣布辞职。
结果:19日军方任命尼哈特·埃里姆教授为总理。并在4月挫败了又一场未能实施的下级军人政变。但此后,土政局又陷入混乱的轮回之中。
背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土耳其经济再度陷入衰退,整个70年代政治暴力死亡人数超过5000人。
过程:9月12日,武装部队总参谋长埃夫伦领导的军方以科尼亚省出现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大游行和社会秩序混乱为由发动武装政变,接管国家权力。
结果:1982年11月,埃夫伦根据新宪法直接成为土耳其第七任总统。
过程: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一场会议上,军方递交有关世俗主义和政治化伊斯兰的问题,来自伊斯兰主义政党的内吉梅丁·埃尔巴坎总理被迫签署保护土耳其世俗主义的决议。不仅如此,在军方发出备忘录之后,埃尔巴坎被迫辞职,他还被禁止在5年内从政。
评价:这场政变被形容为“后现代主义政变”,因为在没有解散议会和暂停宪法情况下就迫使埃尔巴坎政府垮台。
过程:土耳其军方企图政变,透过国营电视台土耳其之声宣称已接管政府,并进入戒严和宵禁、封闭博斯普鲁斯大桥和穆罕默德二世大桥。土耳其总统雷杰普·塔伊普·埃尔多安通过网络视频称仍然控制权力,呼吁人们采取上街反对。土耳其总理比纳利·耶伊尔德勒姆谴责军队未经授权的非法行动。
结果:政变失败,土耳其总统在回国后发表讲话,称人民已取得了胜利。
土耳其军方当天披露了政变的规模。土耳其总参谋部发布的声明说,有1.5%的土耳其武装部队人员参与了未遂政变,军队中的参与政变人数为8651人。政变参与者征用了35架飞机、37架直升机、74辆坦克和3艘军用舰船。
07-28 20:22
央广网北京7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本月15号夜间土耳其未遂政变发生后,土耳其当局随即开启针对未遂政变参与者和支持者的清洗行动。土耳其总理耶尔德勒姆日前宣布,将解散总统府卫戍部队,并关闭千所学校。
07-26 11:28
埃尔多安开展的大规模“肃清”运动,遭到了欧盟指责。欧盟领导人纷纷告诫埃尔多安“不要走得太远”。同时,土耳其有关恢复死刑的讨论也令欧盟“深感担忧”,后者甚至发出警告称,若恢复死刑将关闭土耳其入欧谈判的大门。
07-25 06:50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21号接受路透社专访,表达他对上周五流产政变、政敌居伦、以及政经局势的看法。埃尔多安否认策划政变意图铲除异己,又指这场政变反映国家情报出现严重漏洞,同时军队将会迅速重整旗鼓,注入新血
07-22 21:04
当地时间2016年7月17日,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出席军事政变遇难者葬礼时潸然泪下,并安慰亲属。
07-21 16:35
【环球网综合报道】此前媒体报道,土耳其政变失败后,有14艘舰艇、两架直升机和25名特种兵失踪。不过失踪的不只是这些武器和士兵,据英国《独立报》7月20日报道,土耳其海军司令——上将凯泽莱(Veysel Kosele)至政变后也音讯全无。
07-21 16:15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7月20日报道,土耳其军事政变失败后,总统埃尔多安领导的正发党(AKP)近30万封邮件遭泄露被传到网上,有监察机构表示,土耳其政府封锁了“维基解密”网站。
07-21 16:22
【环球网报道 记者 周骥滢】据俄罗斯卫星网援引伊朗媒体7月21日报道,在土耳其政变发生几小时前,俄罗斯情报部门曾经向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发出过相关警告。
07-21 15:52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俄罗斯卫星网20日报道,曾任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办公室主任的劳伦斯·威尔克森认为,美国中情局局长约翰·布伦南“无疑”在土耳其军事政变企图中起到作用。
07-20 18:53
中新网7月20日电 据外媒报道,在上周一场未能成功的政变后,目前已经有45000人在土耳其政府的镇压行动中被拘捕、解雇或停职。
07-20 14:29
没逮总统没断网,还没搞定老百姓。
昔日盟友反目成仇。
从政变结果来看,埃尔多安将有更多理由推进其政治进程,打击反对派。
从2013年塔克西姆广场世俗主义民众的街头抗争,到2016年军队的仓促一击,都失败了。
埃尔多安声称流亡美国的费图拉·居兰策划了此次政变。
土耳其一直在世俗化与传统伊斯兰化的对峙中拉锯前行。
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纷纷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