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龙斌:台北是“被低估的城市”
2010年05月05日 17:41南方报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新闻时间:2008年08月05日

我们期望结合现代与过去的文化内涵,将台北市打造成为最具华人文化特色的城市,当世界想到华人文化圈最有特色的城市,第一个想到台北。———台北市长郝龙斌

风衣、简爱帽、火车站台,那是一段《魂断蓝桥》之类的经典黑白片,除了……男女主角年纪看着有点大。终于,络腮胡子的男主人公说话了:“请你跟我一起离开台北吧,我会好好照顾你的!”女主人公一脸鬼马神情,坚定地摇摇头,被一个礼帽男子扶上他的老爷车。司机脱下礼帽面对镜头:“台北,有200多项老人福利……老人能得到最好的照顾!”他就是市长郝龙斌。台北车站的这段城市广告,让人忍俊不禁。

郝龙斌,生于台北,祖籍江苏盐城。他是台湾前“行政院长”、“参谋总长”郝柏村之子。他本是台湾大学教授,1996年,因父亲在党内遭受排挤而愤然从政。从政不到10年之后,他当选台北市长。对于这个土生土长的台北市长,台北是怎样的一个城市?

8月,台北市政府策划的“大稻埕烟火节”开始上演。政府通过一系列好玩的活动设计,动员市民与游客去关注作为台北繁华起点的老社区,帮衬它的传统产业。郝龙斌在推广活动中,告诉记者一个故事:他父母当年初来台湾,母亲不懂得烧煤球,而天天教她烧煤球的,是“烟火节”推荐的一个传统茶庄老板的亲人。这就是台北给人的感受,有人情,有回忆。

台北应该不算同区域最“现代”的城市———它很多建筑都太旧太矮。但走在台北街头,这个城市有着一种令人舒服的尺度。生活在台北人中间,大多数人的和颜悦色、礼貌,让你不禁想,那本来就应该是中国人之间,应该有的关系。摩托车,似乎不应该属于一个大都市,但在台北,摩托车大军在骑楼下停放有序,并没有成为城市的乱源。同样,也许只有台湾,才能把草根、看起来也不卫生的摊贩经营方式,发展为夜市那么有特点的风景。这背后的城市管理功夫,值得研究。

台北市政府的大厅,比较像一个小型机场候机大楼,可以随便去绿茵环绕的休息区坐坐,或是去“市民上网区”上个网,或是去二楼的咖啡厅吃点心。当你进入一个区公所,柜台低矮的大厅里,服务的志工会先上来问长问短,然后把你领到需要办理手续的柜台前。区公所饮水机贴着口号:“人民是头家(老板)”。

且不说捷运站常有精彩文艺活动,单单是每个捷运站都有洗手间,和台北车站有“哺乳室”这一点,就让人印象深刻。当然,搭乘捷运的指引单张,有一种是告诉自行车骑士,哪个车站、哪节车厢,是可以允许自行车上车的。

在台北的很多公共空间,都能拿到一本小册子———《文化快递》。几乎所有文化活动,都能在这本节目指南上看到介绍和预告。从国际艺术团体的表演,到传统歌仔戏,或是本地团体的新作,或是学术讲座、亲子活动……应有尽有。

台湾著名舞团“云门”的排练场失火后,没有公开发起募款的云门,却收到了4000多笔捐款。为此,云门在“自由广场”,举行了一场不卖票的露天演出。大提琴音乐中,大屏幕上静静地打出所有捐助者的名字。台湾人对自己文化的呵护,默然之中,其声如雷。

台北的古迹更新,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没有“地产味”,不会把古迹炒作成普通人不敢亲近的地方;而从1990年代开始的“空间解严”,则把从前属于权力阶层的深宅大院,交还给普通公众。居住过9任市长的日式住宅“市长官邸”在马英九市长任上,第一位文化局长龙应台,把这里经营为一个艺文空间。仍然是油漆斑驳的老木门,仍然是如盖老树和有一点点野意的前庭后院,只开设了一个普通的、相当于广州“绿茵阁”消费档次的咖啡馆,其中有贩售诗歌和工艺品的书店,有展览空间,而任何普通人都能进来喝杯茶,活动空间任何人都可以申请租用。古迹再生的“西门红楼”虽在闹市,却没有成为一处高档消费场所,而保留了建筑本来的红砖墙面,质朴的老装修,供民间的文艺团体没有障碍地使用。

看通衢大道,台北也许不是最好的样本,但看小径通幽,看混杂多元,台北的明星街区永康街值得一提。外来客在这里,最能体会台北的精致和优雅。但这里没有整齐划一的广场式建筑,弯曲巷弄中老式理发店、洗衣店和配钥匙店与游客追捧的热门店毗邻,寸土寸金的热门地块,本地居民还能享受老树下的小小公园。1995年,在台北都市更新计划中,本想要拓宽巷道,要把一排老榕树砍掉,于是引起居民抗议,甚至组成了社区运动组织,而后来台大的学生参与,帮居民做了参与式的设计:不砍树,把永康公园和巷道品质做一点改造,与市政府讨价还价。市政府在居民的压力之下做出了让步,而设计参与者林正修,后来则成为马英九台北市长任上的民政局长。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所长夏铸九教授告诉记者:“在台湾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台湾城市的建设通过居民的关心,才使得都市建设的决策过程开放———都市建设才会和市民的需要贴近,而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或者为了政绩而建设。”“都市运动,是城市变成宜居、可持续发展、和谐城市的必经之途。这样非但不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而且会使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变得平等。”这就是台北的空间经验。

本想做教授从政是偶然

一路走来要跟父亲切割很困难,第一次参选“立委”时,根本没人知道“郝龙斌”,只知道“郝柏村的儿子”,不过后来应该还是有受到在每个位子上的作为所影响

南都:大陆的读者,对你的身世和半路从政会觉得很好奇。你能谈谈为什么要从象牙塔跑进政治热厨房吗?

郝龙斌:我念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立下一志愿———要当大学教授———后来真的做到了,我也很满足在校园工作的日子。甚至可以说,从来没想过会走上政治这条路。

转变的机缘是,后来父亲当上“行政院长”,当时台湾时局很乱,他是一个爱国的人,却仍遭到扭曲与屈辱,让我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是有责任的,当时适逢“立委”选举,很多学校同事都劝我出来选举,我才走上政治这条路。

后来我进入民进党政权担任“环保署长”,父亲没有反对,让我很惊讶,后来才知道,他认为“立委”比较多是在耍嘴皮子,“入阁”才有实权与资源,能真正做点事。

事实上我一路走来,要跟父亲切割很困难,第一次参选“立委”时,根本没人知道“郝龙斌”,只知道“郝柏村的儿子”,许多人是因感念父亲作为,把票投给我,不过,我后来担任“立委”“环保署长”时的评价与民调,应该还是有受到在每个位子上的作为所影响。

从政是我生命上的偶然,也让我觉得,其实人生不必规划,在目前的位子上好好努力才是最重要的。

<< 上一页1234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