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震海:温总听课 官员应有更多知识情怀
2009年09月08日 08:33凤凰卫视 】 【打印共有评论0

正在加载中...

姜声扬:我们继续《时事开讲》,稍早前邱先生提到,温家宝访问学校对于官员来说应该有所启示。但您认为呢?您觉得官员加强自己的知识情怀,究竟有这么重要吗?我们来看一看凤凰网调舆台为我们做的民调结果,大部分认为对,的确有知识情怀的官员,才能够培育出知识情怀的下一代,占将近75%了。认为不一定,但必须要会做事,少数。有学问不等同于能够危机处理,也是少数有最好,但并非先决条件。

邱先生,我们看到大部分的网民都赞同官员应该更加强自己的知识情怀,但是有这个学位,就表示他已经是个好的官员吗?为什么中国现在可以说是博士的人数是每一年越来越增多,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博士大国”的深层原因

邱震海:这里面是几个问题啊,第一,我提出一个命题,官员要有更多的知识情怀,是指官员不能把知识作为一种装饰品,也不能把装饰作为一种工艺品,而且真正应该把知识作为,无论你只有是执政也好,你思考问题也好,真正那种基础。

那么整个一个民族,如果说它只是把一个学位、把一个学历作为一个点缀品,作为一种工艺品的话,这个民族其实说实在的,是非常虚无的,非常迷盲的。因为在关键的时刻,一个人如果大家去读过温总理已经读了不下100遍的那个《沉思录》的话,《沉思录》里面有一段话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最宁静的是自己的内心,一个人能够获得最大的宁静,是你自己内心的宁静。一个民族同样是如此。

所以我认为一个知识情怀,是整个一个民族它的发展的灵魂。可能在我们现代化的早期,可能是科技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是我们的一个基础。但是到了现在,当我们一方面谈制度,一方面谈文化的同时,其实作为我们每一个个体,要增加自己知识上的一种追求,这种知识不是功利的,不是点缀品的,而是真正使自己内心一种宁静,不迷盲、不空虚。

那么,如果我们全民族的很多个体集合起来,就是一个民族整体,能够做到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够长久地从容和自在的基础。那么未来也有长久的一种创造力的基础,所以我想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刚才你说到至于有知识是不是一定有办事能力,等一下在马英九和刘兆玄这两个今天非常巧,马英九把刘兆玄给K了。

姜声扬:对。

邱震海:等一下在台湾这个问题上,我们也许能够讲的更加仔细一点。叫“有知识不一定是有从政能力”,是另一个问题。

中国:“博士大国”的深层原因

邱震海:但是现在第三个问题,是中国现在遇到另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我说的,你说我们中国现在不重视知识吗?中国现在是博士大国,现在有一个数据说中国全国能够授博士点的大学,超过美国,美国才250所,中国有300多所,而且中国每年在生产大量的博士,这个博士当然主要是我们这里高校生产的。

而且这里面,除了一般的博士之外,绝大部分有政府官员,也有企业家,那么这里面我当然相信,相当一部分是有真才实学的,相当一部分人是凭自己的努力,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博士论文。但是不可否认,里面有相当程度的水份。这里面说明什么?那么这又跟另外一个问题结合起来,最近几年大学在大量的扩招,我们的大学生是大量的在生产,那么有人就说了,这大学生大量生产,大学水平严重的下降,那么如何看这个问题。我认为这里面其实有三个问题我们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教育市场化,我们知道现在教育在慢慢市场化,而产生了大学扩招,它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到底什么样。我认为这里面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作用。

姜声扬:大学扩招表示说人数越来越多,学费增多,许多以前不能上大学的人,现在可以读到高等的教育了。学费一增多,表示学校可以改善读书的环境,聘请优良的师资,这有什么不好?难道还有负面作用吗?

邱震海:这当然一个比较大的负面作用,就是大学整体的水平在下降。因为如果说以前大学生出来,他是达到这个水平,由于你现在很多的资源暂时还跟不上,暂时跟不上所以你出来的大学生水平就有一点下降,这当然是一个比较明显的弱点。但是大学扩招以后,你又有一个正面的作用,即使我们能够承认这个大学水平有所下降的话地但是我们知道,中国有13亿、14亿人,以前每个大学生都是天之骄子,就是在我们多少,十几亿人口里面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或者几十万分之一的人才能上大学,那么这个中华民族整体的水准是无法提高的。

现在如果我们能容忍,暂时水准也许有那么一点点下降,不是下降太多,有一点下降,但是换来的是什么呢?换来的是学到,或者相当一部分能够上大学的年轻人,基本上都受过高等教育。我们知道一个人进过大学校园和没有进过大学校园,你从他的气质,从他的谈吐,从他的认知水准上,这是装不出来的。

姜声扬:对。

邱震海:马上就能够看出来,所以我认为从这意义上说,我们在西方都待过,西方博士很多,大学生很多,但是你看整体的它的一个水准,几十年、几百年这么下来,它民族整体的水准在提高。但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知道现在大学在扩招,当然这背后有很多千丝万缕的原因,有大学和经济的原因,有大学和政治的原因,这一部分原因,我们一定要把它解除,大学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大学,当然你可以搞一些项目,西方也是这样的,有一些产学的联盟。

所以这里面就涉及到刚才我要说的第二个问题,如果大学扩招,本身我认为见仁智,他里面有好的,有不好的,我个人比较倾向于还是正面作用居多。但是后面有一个问题,就是说产官学,就是经济、政治和学术这三个联盟,接起来联盟就造成什么呢?政治、经济与学术的交易,由此使大学放弃了它本来的一种精神守护的作用。

姜声扬:为什么要放弃精神守护?

邱震海:因为我们知道当然有传统的原因,有现实的原因。传统原因刚才我讲了,中国本来的原因就是我们历史上,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学而优则仕,黑格尔严厉的批评过中国,说中国没有真正的哲学,这当然我认为他有偏颇之处。

但是,中国从来就没有一个“为知识而知识”,追求知识本来的这么一个东西。书念的好了,自然就去做官了,自从孔夫子下来就已经学而优则仕,这是传统文化在我们思想留下来的沉淀。现实当中,我们的大学需要钱,需要钱呢,于是你是就为了五斗米折腰,你可以为了五斗米向产去折腰,可以向官去折腰,而最后呢?最后你放弃的是什么呢?放弃的是大学应有的东西,就是你如何去思考大学的精神守护作用。我们知道一个社会可以是污泥浊水,但是一个社会最后一片绿洲是大学,如果大学也染上了污泥浊水。当然我们说绿洲,不是说让你生活在真空里面,这两者之间要有一个平衡。就像等一下我们要说官员要有知识情怀,不是说书呆子也能够去做官员,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请大家千万不要矫枉过正。

但是我认为,就是这两者之间,一定要保持一个很好的平衡,你绝对不能为了大学的产业化,教育的市场化,而放弃了大学精神、大学使命,大学对社会精神,可以说非常可怜的最后那一道守护作用,如果这一点都守不到了。那么,温家宝说的,这个民族也许只剩下眼望脚底的人,没有一个人仰望星空,这个民族的未来是可悲的。

姜声扬:好,我们先再去一下广告,回头我们再把焦点放在台湾,看看您刚才提到的有学问就一定会是一个好的领导人吗?各位观众休息片刻,回头继续《时事开讲》。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时事开讲   编辑: 张恒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