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锁定竖排方向

 

文学该像茅盾那样介入政治吗

网友评论 ( 0) 2017.1.5 第94期

去年是茅盾诞辰120年,1916年—1926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了整整十年,在此期间,他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以及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文章,并于1924年出任《小说月报》主编,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久前,茅盾·商务印书馆·中国现代文化转型高端论坛举行,与会学者就相关问题做了探讨。凤凰网主笔张弘整理。

一、文学该介入政治吗?

陈福民(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茅盾是特别能够代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代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形象的人。比如对文学研究来说,他是一位非常伟大的作家,像《子夜》、《蚀三部曲》等特别伟大。

另外,他是现代革命积极的参与者,杨扬比较强调他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卷入中国近现代革命最深入的一位,鲁迅的丰富性在这方面不如茅盾先生。他全面介入中国现代社会改革、转型升级,在政治层面他是中共第一批党员,进入共和国过程当中他作为共和国第一任文化部长,作协第一任主席。在社会政治生活领域介入方面,茅盾先生是堪称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典范。

中国古典文人一直有一种潜流,就是不与社会合作,把这个标榜为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这样的影响在今天没有经过认真反思。比如我们今天看到一种盲目的逻辑,只要提出反对似乎就占领道德优越的立场,在今天当代知识分子当中,受这种古典文人思想和方法的影响很强烈。茅盾全面介入中国社会政治进程,他与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持合作态度,这点是他后来在文学和现代文化史上被低估甚至贬低的原因之一。

1985年茅盾研究史出现一些争议,提出了“重写文学史”这个提法,包括了对《子夜》的批评,对茅盾《子夜》也贬低到那个程度。也就是说,只要一个写作者过度地卷入现实政治,过度介入了现实生活,从新时期以后文学表达的逻辑上,都会带来批评。而那些反历史的、与社会切断联系的文学写作,会被提得比较高。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化史上旋流式的东西。茅盾先生义无反顾非常深入的卷入、介入,并积极参加了中国现代革命、现代文化的创设和改革,这对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也是具有启发性的。

另外,中国当代文学在九十年代曾经有个小的潮流,叫新写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借助国外理论资源,不抱立场,如实的描写生活。中国的新写实主义在九十年代的源头主要是罗兰·巴特,茅盾先生最早倡导的是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但是走得更远,因为众所周知,茅盾先生倡导并且信任自然主义的文学理念。

茅盾后期对自然主义文学理念有修正,可能他受到了革命现实主义等的影响,觉得自然主义显得消沉,但是他的文学核心理念和创作方法,比如认真的观察社会,信任“观察比了解更有趣”这句话,这样一种文学理念和文学创作在今天是比较缺乏的,茅盾先生所倡导和信任的文学理念和方法,是不是在今天完全无用?是不是有可借鉴之处?这个文学理念在今天所处的位置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探讨。

二、茅盾为什么在党内外徘徊?

钟桂松(中国茅盾研究会常务理事):1916年茅盾20岁,成为商务印书馆的一个职工,1926年茅盾因为革命而离开商务印书馆,所以我们说商务印书馆是茅盾起步的十年。

第一,他从翻译“衣、食、住”通俗的科普作品起步,到中共1921年成立以后为共产党杂志翻译国外共产党党纲,为中共党的建设提供建党知识;从翻译世界文豪的作品,到翻译世界民俗作家的作品。这十年他从翻译起步,从翻译里面认识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了中国的革命。

第二,茅盾在商务的这十年,顺应了时代潮流,在十月革命和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影响下投身于革命,逐步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0年10月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党组织,建党前就是党员之一。1921 年7月中共成立以后,茅盾担任党中央的联络员,一直到1925年年底,1926年1月份他到广东参加国民党大会时把联络员的工作移交了。茅盾在上海期间,秘密担任了上海地区中共党组织负责人,曾经负责江浙沪三个地方的党员发展工作。有材料证明,他专门到苏州去过,但是还不清楚他到苏州发展了哪些党员。

第三,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高举新文学大旗,主编《小说月报》,大力提倡新文学,抨击旧文学,为中国的新文学打出了一片新天地。现在回过头来,如果当年没有文学研究会,没有茅盾革新的《小说月报》,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进程会逊色不少或者延缓。

茅盾在商务起步的十年当中,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研究、总结和传承。

第一,茅盾本人才华横溢,但商务印书馆的多位前辈对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和爱护,也值得我们今天所敬仰。一个25岁的年轻人担当大杂志的主编,而且还参加共产党的活动。茅盾敢于在领导面前为职工争取权益,领导职工罢工结束以后,茅盾又认认真真回到商务印书馆的办公室,重新来做自己的编辑本职工作。而商务印书馆也没有对他穿小鞋,没有对他采取处分,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种现象。

第二,茅盾参加共产党是因为有信仰,理想信念一辈子没有动摇。他在三十年代曾经提出回到党内生活,1940年茅盾在延安向张闻天提出来希望回到党内,张闻天很重视,后来中央专门研究茅盾的要求,认为他留在党外对党的工作更有利,希望他能够理解,茅盾对共产党的意见没有二话。解放以后共产党已经成为执政党了,有人问他怎么还没回到党内,茅盾说“共产党现在已经是执政党了,我不想去分享这个荣誉,党外就党外了。”七十年代末,社会对党有很多非议和议论,他认为这个时候应该要回到党内,真正是不忘初心,这种信念、对理想追求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茅盾在商务的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从杂志到报纸,整个编辑过程当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编辑经验。还有他的编辑当中引进了西方很多现代派的作品。因为有了在商务的经验,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指导人民文学、翻译文、杂志等等才有高度。

三、激进的五四年代,茅盾有着难得的稳健

刘勇(北师大文学院教授):茅盾是一个人生经历相当丰富的作家,他早年丧父、青年辍学,既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又曾经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尽管有很多不同说法,但是茅盾和南昌起义有密切的关系,文学上是中国左翼文学的中坚力量,从鲁迅到左翼阵营都曾经给予《子夜》极高的评价。

在这些履历面前,茅盾在商务印书馆默默工作这十年并不瞩目,甚至可以说有一些平淡,尽管有研究者注意到了茅盾的经历,但是这段经历在文学道路上的重要性,却远远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我认为茅盾的文学风光之所以截然不同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这十年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茅盾的文学道路不是从1927年他发表小说《蚀三部曲》开始,也不是从他参与中国文学研究会开始的,而是在1916年当他踏入商务印书馆大门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第一,十年沉潜,茅盾是文学家,更是理论家。作为读者来说,我们往往更熟悉那个作为文学家的茅盾,而经常忽视他是文学理论家。按时间先后顺序来看,茅盾应该首先是一个理论家,然后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茅盾从事理论批评时间之长、系统之深入都是其他作者很难评比,这一切与他在商务印书馆的工作经历有密切关系。从1916-1926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从事整十年编辑工作,这十年恰好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当鲁迅、郭沫若等人横空出世的时候,茅盾几乎没有任何的文学创作,而是一直在商务印书馆潜心从事他编辑工作。

这期间由于工作需要和自己兴趣所致,茅盾翻译大量外国文学作品,对世界文学理论做了细致和系统的梳理,从俄国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表象主义、新浪漫主义甚至新写实主义都做了梳理,这段经历极大的拓展了茅盾的视野,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套他自己对现实主义的理解体系。茅盾对一些文学问题的思考和后来的文学实践,都可以从这个体系中找到立足点,这点决定茅盾之后文学创作的基本格调和主要特质,可以说这十年是茅盾文学创作理论准备期,也正是这十年让茅盾在一众新文学作家中后发制人的关键因素。

第二,理性的文风,怎么写比写什么更重要。商务印书馆在上个世纪初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出版机构,这就决定了即便在风起云涌的新文化运动时期,它不可能像中小型出版机构那么激进和先锋,更多呈现出稳健风范。虽然在当时看来,商务印书馆这种略显保守的文化立场,让它多次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批判对象和风暴中心,但是100年后的今天如果以历史眼光去看待,发现商务印书馆这种稳健作风,对于新文化运动过程中出现的矫枉过正,确实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

茅盾虽然是新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对中国的社会革命方方面面都有涉及,但是这种风格上的沉寂和沉稳却是商务十年给予的。有时候评判一个作家并不在于他写了什么,而是在于他怎么写的。和五四那代人一样,茅盾关注的也是社会人生和现实生活,但是相比五四的激情喷射,茅盾显得冷静得多,他只是在作品中对现实人生和现实世界进行理性的叙述,判断则留给读者自己去做。这使得他的创作虽然面向很多、层次很丰富,但是能够杂而不乱。尤其是在茅盾解脱式的笔法下,作品主题和思想意义自然而然呈现和剥落出来。

第三,务实的精神,要思想启蒙,更要实业救亡。我们常常说鲁迅和茅盾形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传统,如果说鲁迅的国民批判开辟了精神启蒙的精神传统,茅盾则更看重以实业救亡的力量。从他《子夜》到《林家铺子》,不同于大多数现代作家热衷于选择乡土中国,茅盾描写的对象有农村、有乡镇,也有大城市;有农民,也有工人;有企业家,也有小商人。很多读者反映茅盾的小说不好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小说牵扯到社会上很复杂的经济和金融关系,不懂经济可能根本没有办法去理解茅盾的小说,所以长期以来经济学视角一直是解读茅盾小说重要的突破口,而这也是在其他现代作家中非常罕见的一件事情。

四、纪念茅盾,不能只谈政治

止庵(作家):《小说月报》这个事情涉及到几个题目是有意思的,第一,《小说月报》跟文学研究会的关系,是很偶然同时发生的两个事情,但是变成一个事情了。第二,《小说月报》跟《新青年》的关系,当《新青年》逐渐转型成为政治杂志的过程中,《小说月报》以接近于纯文学的杂志出现。第三,《小说月报》展现一个世界视野,尤其是关注弱小民族文学,对于东欧、北欧文学的关注,到现在为止我们不一定能达到。第四,《小说月报》跟中国现实主义的关系,如果大家读周作人写的文学研究会的宣言,就会发现文学研究会没有特别明确的方向,但是因为有了这些作品,这些作品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有个典籍作用,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

这里面有一点很有意思,就是现实主义在世界上不是一个很清楚的概念,它本身包含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东西,我们很难分清哪个是现实主义,哪个是自然主义,后来苏联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茅盾自己的创作也体现了前面这几种因素,我们很难把它简单的定义成为其中的哪一种。

但是毋庸讳言,茅盾写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这在当时可能是必要的,但确实成为普通读者阅读茅盾的一个障碍。另外,茅盾的语言风格是欧化厉害的语体,对今天读者来讲有障碍。这两点我们应该承认,但是不是我们不读茅盾的理由。茅盾小说里面有很强的自然主义色彩,巴金甚至老舍在这方面都弱很多,后来因为自然主义被大家否定了和低估之后,这个东西就没传下来。

今天读者读到茅盾接近于自然主义的描写,应该有所共鸣。他对自然主义的描写和现代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形象的塑造,这两点可能是和今天读者达到共鸣的重要因素。我冒昧的说,如果我们只是强调茅盾政治上的重要性,可能普通读者未必认可,会导致圈子里的人越来越觉得这个人重要,圈子外面的人越来越觉得这个人不重要。如果出现这个反差,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不幸,也是茅盾本身的不幸。

茅盾被大家的误解和忽略有很多,如果拿茅盾、巴金和老舍相比,我个人觉得,茅盾最好的作品可能不如老舍最好的作品,但是茅盾最不好的作品远远高于老舍最不好的作品,茅盾的文学水准总的来说很稳固。

责编:熊志 pn024

凤凰评论 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二维码
每天获取精彩资讯

往期《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