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相关标签 | [林彪] [历史真相] |
三十六年前的一个秋夜,中国当时的二号人物林彪在北部邻国折戟沉沙。那一年笔者来到世间,我们这代人成长的时期,正逢中国社会剧烈变动,很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在我们的教科书里,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让刚刚接受教育的孩子莫名其妙。比如我们学会说话时就喊万岁,看样板戏,没多久便欢呼“一举粉碎四人帮”;1977年读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里还有“文化大革命好,文化大革命就是好,毛主席亲自来领导,某某某(曾经当过国家主席)、林彪被打倒”,等我读小学四年级时,课本中已经有这位被打倒的领导人去安源领导工人罢工的英勇事迹,插图中的他端的是英俊潇洒。
细回想我曾见过的历史图片和历史教科书被“PS”乃是常态,著名的油画《开国大典》中的人物,在我记忆中就有好几次变动,在某个版本中有人被遮蔽,后来被遮蔽的人又从历史的尘埃中露了出来。刚刚改革开放时,我家乡农户过年时贴年画,流行几位开国元帅骑马的戎装照,犹如贴秦叔宝、尉迟恭两大门神——这两位也正是唐帝国的开国元勋。我数来数去,只有九大元帅,另外一个没资格上年画的元帅就是林彪。
在新中国历史中,林彪元帅可算是历史评价变化最大的一个人,他曾是红色谱系中的第二尊“神”,被万千民众敬祝“永远健康”的接班人,后来成为奸佞簿中最大的“鬼”,他的历史功绩莫名其妙地消失了。作为一个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军事领导人,井冈山时期崭露头角,长征途中是战斗力最强的军团领导人;抗日战争时期他指挥取得了对日第一场胜利平型关大捷;解放战争时期率领四大野战军中人数最多的一支,起于白山黑水,跨过长江,渡过琼州海峡,把红旗插上五指山。其对于建军建国的功勋,不需赘言,将这样一位党史军史不容回避的人物遮蔽起来,是对历史的不尊重。
最近全国上下正在欢庆建军八十周年,林彪的照片出现在军事博物馆的展览中,其女儿林晓霖对此评价是:“这体现我们党越来越实事求是,全面、客观,尊重历史事实、历史人物。这对中国走向民主、法制,我认为是大有希望的。”
一张隐藏多年的照片在这样一个有着浓烈政治意味的展览中出现,看上去是个小细节,但对执政党来说是一种大进步,亦可视为建设政治文明的一种姿态。历史事件自然是客观存在的,被永远定格在消失的时光中。但对后人来说,却未必能客观对待之,因政治的需要,本应客观的历史常常显出模糊诡异的面目。对林来说,当年让万民敬祝永远健康和温都尔汗事件后将他打入另册,其原因是一样的,将历史评价等同于政治评价和道德评价。历史真相就是历史真相,它和功过这种含有强烈政治立场的道德评价并不是一回事,因为对同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说,何谓功何谓过,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看来,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何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不仅仅是历史学家这类专业人士应追求的目标,同样能显示一个政党的胸怀和自信,也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就在林彪照片出现在军博前不久,海峡那边的台湾岛有关解严二十周年的图片展览也引起了轰动。当年在中国大陆角逐多年的国共两党,历尽劫波兄弟在,先后以一种理性的、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这是让中国人感到高兴的事情。
中国的史家一直就具有不以成败论英雄而尊重历史本来面目的优秀传统。司马迁写《史记》时,他正生活在刘家王朝最强盛的汉武帝时代,可他能以客观和同情的笔法写《项羽本纪》,我们知道项羽可是汉朝开国高祖刘邦的死对头;淮阴侯韩信对汉室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后因涉嫌叛乱被吕后诛杀,可司马迁照样为其立传,而且毫不遮蔽韩信的才能和功勋。这样的史书在汉代不但能存在而且能流传下去。两千年过去了,我们告别了家天下的帝制时代,我们一再强调历史是人民写的,那么执政者当然应该用一种比汉代统治者更恢宏的气度更宽阔的胸怀更理智客观的态度对待历史。
唐代诗人杜牧曾吟咏:“折戟沉沙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我更愿意理解“磨洗”,是尽力将种种迷雾、尘埃去掉,去追寻历史的真相。
文本来源:南方都市报
阅读延伸>>
林彪相关新闻:
慰安妇事件中的遗忘:
真相、历史与未来:
林彪相关历史背景:
作者:
十年砍柴
编辑:
李新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