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视点 > 正文 |
|
中国人常讲“仗义执言”,然而历史却在揭示另一个事实——从文化到政治中国有个不说真话的传统。
作者:熊培云 资深评论员
7月16日,以《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为题的大型展览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展,以往一些公开场合较难看到的林彪的照片出现在了十大“开国元帅”展览橱窗里。(据新华社北京7月16日电)
新华社相关报道同样刷新了有关林彪的个人评价:“林彪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凭借出色的作战指挥才能,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了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彪率部挺进华北前线,首战平型关,重创日军华北方面军第五师,取得全国抗战开始的第一个大胜利;解放战争中,指挥了辽沈战役,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了平津战役。1955年9月27日,毛泽东主席向朱德等10人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林彪是其中之一。”
众所周知,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因为一场“失败的政变”,林彪的历史功绩被有所遮蔽。尽管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有两次“正面”提及林彪(一是1955年元帅授衔时林彪作为“开国元帅”的第三位列在书中;二是抗战时期红军改编成八路军时,林彪的名字作为115师师长出现在课本中),但是有关他的更多故事,人们就只能在车站、码头等被列为“扫黄打非”目标的野史中寻找。
中国人常讲“仗义执言”,然而历史却在揭示另一个事实——从文化到政治中国有个不说真话的传统。比如说,“父子相隐”便是儒家刑法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所谓“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同样,这种“亲亲”逻辑也策应了中国历史上“子为父隐”、“臣为君隐”的历史观。为了维护“政治父辈”光辉完美的形象,后来者有时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政治信用继续遮蔽历史,“为历史买单”。
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每代人都要负起自己时代的责任。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习惯从地理层面划分国界而不是从时间层面划分责任的疆界。明明是一代人的过错却要几代人负责,而且因为时差的关系被“负责”得一塌糊涂。显然,一个帝国的坍塌是与这种“责任堆积”分不开的。一个朝代的“坏事情”只能在王朝彻底崩溃时才被“清算”,然而这种一团乱麻的“清算”往往因为全盘否定而走到另一个极端。“子为父隐”是因为遮蔽看不到真相,而“清算”可能因为过度曝光而失真。
站在时间的维度上,历史已经发生,丑陋与美好其实都是过去之事。如何继承往昔的美好并从丑陋之中“解放”出来,无疑需要大智慧。
以诚恳的态度对待已经发生的历史并与沉重的过去决裂,德国人无疑值得全世界学习。1970年,勃兰特的下跪已经永远铭刻于人类历史之中。更意味深长的是,1985年纪念二战结束40周年之际,联邦德国总统魏茨泽克明确表态5月8日是德国的“解放之日”。也就是说,二战德国并非以“战败国”的身份出现在自己的历史记忆之中,德国人将自己置身于人类大家庭——真正被战败的是法西斯,真正胜出的是一个崭新的时代。
为促进和解,满载“国仇家恨”的法、德两国今日不但设有公共电视台,而且共修历史。如法国前教育部长、现任总理弗朗索瓦·菲永所说,诸世纪以来,历史编纂工作只会让两个国家的怨恨发酵,而现在却可以让它们的团结凝结。
显然,历史的唯一价值是真实,历史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一旦失去真实,历史就什么也不是。任何无中生有的添枝加叶与有中生无的删节都是对历史不负责任,也是对未来不负责任。在此意义上,一个国家必须承受真相。
中国能够而且必须承受真相。在我看来,历史对一代人最真实的影响或者意义更多取决于人们对历史的态度,而不是历史已经发生了什么;而历史对中国人有无意义,同样取决于中国能否承受真相。从这方面说,以“实事求是”和“全面客观”标榜的“国家公敌”林彪的生平重现,也不失为中国转型过程中的一个积极信号。
作者:
熊培云
编辑:
吴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