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枪王”朵英贤解读国产小口径枪族风风雨雨
2009年09月04日 14:36新华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李小萌:自己设计的枪支从图纸变成实物又拿到战士的手里,那心情是怎么样的?

朵英贤:那心情简直是不可名状,反正高兴,人家说轻武器不轻,不轻在什么地方?换装很困难,你如果没有很大的优势,这个决策机关就不给你再换,为什么呢?换一下代价很大的,要整个生产线要换,部队的库存要换,现装备的东西都要拆下来,代价太大。你必须要比原来的高出很高,值得换才换。像我们解放以后有多少人搞轻武器,轻武器不少,但是成功的,自己从头开始一直到国家靶场通过,然后再逐渐转到部队里去,这样的次数是不多的。

作为从中国自动武器专业的第一批科班毕业生,从50年代至今,和枪械设计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朵英贤事实上是参与和见证了中国轻型武器从无到有、从被动模仿到主动改进创造、从远远落后到加速赶超世界水平的发展全过程。

中国枪械设计起步晚,遭遇到的挫折也大,从1959年中国第一个轻型武器设计研究小组成立到文革前夕,中国枪械设计基本只有被动模仿苏联的能力。

1971年我国就开始自主研发第一代5.8毫米小口径枪族系统,1989年研究设计定型,但是因总体性能远远落后于国外同类产品,这个枪族系列没能够装备部队。

1991年,由于形势的需要,国家兵器装备总部决定上马新型5.8毫米枪族项目,59岁的朵英贤被任命为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与中国枪械设计事业共同沉浮了30多年的朵英贤终于盼到了他前所未有大展拳脚的机会,然而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上级给他下的死任务是五年之内必须研制成功。

李小萌:我们用这个题板看看,您当时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面临的情况是什么?1991年您接到设计小口径武器这个任务的时候,其实是美国在60年代已经设计完成了。

朵英贤:1965年。

李小萌:苏联是在70年代完成的。

朵英贤:1974年。

李小萌:当时这个是中国并没有配备到军队当中去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您当时能做的是什么?

朵英贤:我再说一说,这个小口径枪族,这个是在轻武器的发展里程碑上的第三次,就是发展的第三个台阶,这个以美国1965年出现的M16为界限,它一出来,苏联马上就响应了,苏联跟得快,1974年就出来了。然后70年代左右,奥地利的,比利时的,这都是70年代出来的枪族,他们都跟上了,枪族化的程度到80年代中期,就已经达到高峰了。

李小萌:这就是您接手这个任务之前我们设计的87式。

朵英贤:对,1997年开始的。

李小萌:和前面这些国家相比,差在哪儿?

朵英贤:对我们中国来讲,这个重量是3.9公斤,就嫌太重,现在美国的是3.2公斤左右,差了0.7公斤,重量太了。另外,结构、工艺各方面,就是工艺性比较差。

李小萌:从图片上看就比较粗糙。

朵英贤:你看不出来,因为它里面的结构,它的装配互换性比较差,像美国的这个东西,生产线上,零件到装配车间来,合就完了,我们是修修挫挫的,这个盖子要修挫,这个芯子跟枪管要配的话也要修挫,这样一修搓就没有互换性了,一挫就挫得没准头,你光把它配好了,拿下来配别的就配不上去了,互换性很差。功能也比较单调,这样,军方就给它定型,87年就定型了,叫87式,定型了就不装备了。它原来的形状还不是这个,这是改过来的,它原来的形状就是跟这个一样,是木头托,对我们国家来讲,木材太缺了,都是好木头,没有结疤,有结疤就不用,所以一个树拿下来有结疤的地方都扔掉了,皮扔掉了,就用芯那一部分,浪费木头太厉害了,所以这样说就不用了。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