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6
2011.3.16

#

导语:毫无疑问,日本福岛核电站已经发生了核泄漏。由于放射性物质强大的威力和神秘的特性,放大了事实的本来面目。而一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夸大渲染核电站事故的后果,进一步增加了民众的心理恐惧感。为此,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这个正发生在于我们一衣带水邻邦的不幸意外。[日本9.0级大地震专题][网友评论]

辐射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第1、2、3以及4号反应堆,现在正凝聚着全世界的焦点。一串接着一串的爆炸响声,震撼着公众脆弱的心灵。
  对放射性的恐慌并非中国独有,也许,它是一种人类的共性,人类害怕未知,且天性对负面信息更敏感,这也就注定了,我们面对放射性时的恐慌。

核物质会不会爆炸性释放?

首先要明确的是,在地震发生后,核电站自动停止运行(中止控制棒自动插入)再加上两层耐压壳体的密封保护,所以不会有切尔诺贝利式的核物质突发爆炸扩散,更不会有耸动的核爆——核电站核燃料的丰度是3%,武器级核材料的丰度要达到90%以上,还需苛刻精准的引爆条件。打个直观的比方,烈酒和酒精能够被点燃,一杯啤酒能够被点燃么?如果核爆炸那么容易能实现的话,那几个殚精竭虑想要搞出原子弹的小国早就欢欣鼓舞了。
  用现代核电站的安全设计眼光看,切尔诺贝利所代表的原始反应堆是一个糟糕透顶的反面教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由于操作人员严重违反操作规程,卸掉了反应堆保护系统;又驱使反应堆长期强行在低功率下运行,处于不稳定状态。反应堆突然功率失控,在几秒钟内上升了几百倍,也超过了额定功率十倍;燃料包壳因过热而立刻爆裂;进而导致蒸汽爆炸和压力管全部断裂,结果发生锆水反应引发爆炸和石墨燃烧。
  在猛烈的爆炸中,毫无防护的厂房立刻被炸开一个大口子。不但核燃料立即泄露,最要命的是大量沾染了放射性物质的石墨粉尘在熊熊火光中扶摇直上九云霄,随风飘向了大半个欧洲,成为推波助澜扩散核辐射的罪魁。
  而这些,在福岛都不存在。事故是在停堆后发生的,罪魁是相对低功率的衰变余热,仅相当于裂变工作能量3%;而且已经得到了大量冷却水的缓解,最关键的还有两层防护钢壳在堵绝核物质与外界环境的联系。切尔诺贝利式的悲剧,在具有防备设施的福岛身上不会发生,对于更新式的现代核电站来说,更是近乎奇闻。[详细]

为什么一直在对外排泄核物质?

但问题在于,核燃料棒即使停止工作,仍然留有的自衰变热量。释放掉这3%的热量,正常情况下使用冷却系统自动完成。但带动冷却系统的备用柴油机和外界电网在海啸中彻底损坏。所以就只能使用人工的方式冷却,即通过注入海水,在热交换压力容器和安全壳之间进行冷却。
  这时面临的新问题是反应堆安全壳面临超压风险,冷却水变成蒸汽后聚集在安全壳内。这次福岛事故中安全壳压力曾一度达到8.4个大气压,设计值是4个大气压,所以需要向外部大气进行排放,来缓解壳内压力,避免安全壳失效。 与工作循环回路用水和外冷却系统冷凝水不同,这时排出的水蒸气,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进行去放射性处理,所以会沾染有一些少量的放射性释放,以防万一,需要对周围10-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了撤离。
  总的来看,对外排泄的水蒸气,是放射性的主要来源。这一点,与美国三里岛核事故相似,不过,由于福岛失事反应堆多(3个),持续时间长,所对外排放的放射性水气早已远远超过了美国三里岛事故,又全部发生了毁坏外厂房的氢气爆炸,此外还有大量外泄到海里的微量辐射的冷却水,完全是属于6级事故,性质比较严重,公众也极为关注。
  但实际上,福岛事故对环境和人类,总体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或者说从实质上没有影响(详情见后),与切尔诺贝利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在核电站业主东京电力公司的网站上,一直按日本的核灾应对法律,在持续更新公布着排放辐射量的变化情况(在电站大门以半小时甚至10分钟的间隔测定)。在大部分时间,辐射量都停留在对人体没有实质性危害的水平上。
  目前看来,海水冷却对堆芯的降温是有效的。不过,这个过程需要几天——一般是3-5天。再过2-3天,这3%的衰变热量得到控制恢复正常,事故抢险就可告一段落,进入后续处理阶段了。
  可以说这次核泄漏,是一次“有计划”的泄漏,是丢卒保帅,是两害相权取其轻。会有少量放射性物质扩散到空气中,但比起成为第二个切尔诺贝利当然是好得多了。[详细]

氢气爆炸会炸出多少核燃料?

氢气爆炸的原因及主要影响我们在上一个专题中已经进行了解释。
  福岛第一核电站的一号、三号和二号反应堆分别在当地时间12日15时36分、14日11时01分和15日晨6时10分发生氢气爆炸。另外的四、五、六号反应堆在地震之时就正恰好处于停机检修状态,反应堆危险不大。
  从东京电力公司公布的排放辐射量检测值看,前两次爆炸前后,辐射值都没有大的变动。这说明了这两次爆炸并没有炸出核物质,也说明了一号和三号反应堆的密闭安全壳是完好的。
  但是,在15日的早上,最后一台工作机组二号反应堆爆炸之后。警报拉响了。
  从数值上看,检测值从70微希/小时左右迅即上升到8217微希/小时,中间短暂下降,接着又爬升到11930微希/小时的空前高点。反应堆安全壳是否已在爆炸中损毁?所有关注的专家们立刻揪紧了心。这将是一座要喷发的火山么?传媒和公众也都绷紧了神经。
  所幸,这一数值在下午降低到1000左右,然后又缓慢的下降到500左右。目前来看,二号反应堆应该还没有大问题,具体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详细]

突发的新风险——四号反应堆乏燃料池

另外的风险在于四号反应堆的核燃料废料(乏燃料)存储池。四号反应堆所在建筑的五层有一个冷却池,有783根使用完毕的核燃料棒,当被称为乏燃料的燃料棒从反应堆中卸出,它带有大量的放射性,并且还会继续释放出自衰变热量。所以会被立刻装进反应堆边上的开放式的冷却池里,用水来屏蔽乏燃料的放射性并吸收它放出的热量。
  按各国核电惯例,用完的核燃料棒会直接放在厂房里的乏燃料水池放置几年,让其进一步自衰变达到冷却。一般设计乏燃料水池能够容纳20年的乏燃料,常常累积了十几年才一并运出到永久核废料库。这个深达11米的池内硼酸水温度通常保持在40度,但是在15日早上10点左右四号反应堆发生外部火灾后,池内的温度上升到了80度,而且水位也下降了不少。
  日本方面打算在往冷却池里注水。这个作业看似比往内压巨大的1号、2号、3号的反应堆内注入海水要容易很多,其实不然。东京电力公司15日晚发布消息称,无法向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的核废料存储池注水,也没能掌握水温和水位。东京电力公司同时透露,将于16日以后通过厂房墙壁破损后出现的孔向内注水。另据称1至3号机组目前情况稳定。
  乏燃料的放射性水池没有特别防护,平时人也可以抵达边上,水就足够屏蔽其短程核辐射了。对于乏燃料的处理,只需保持冷却,防止临界就行了。现在的风险是注水和冷却不及时导致乏燃料露出水面并破损,那粉尘的辐射及伤害还是很强的,核裂变反应产生的新放射性元素既有化学毒性又有辐射毒性,如果飘散在环境中,又被人体吸收,形成无法排除的内辐射,会造成极大的、接近于切尔诺贝利的环境麻烦。
  目前,事态还在发展当中,具有一定程度的严重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只能保持密切观察,虽然其常规设备(“常规岛”)因地震和海啸的损毁麻烦不断,但是,其核部件安全结构(“核岛”)决定了其很难发展成为切尔诺贝利式的洲际核事故。即使出现最坏情况,影响依然非常有限,核心受灾区,依然在半径二三十公里的范围里面。距离一远影响就很小。[详细]

福岛县第一核电站共有6个反应堆,均为沸水堆。目前1、2、3、4号反应堆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5、6号反应堆冷却出现问题。

反应堆编号 受损状况 恶化趋势 核泄漏程度 受损原因 危险级别
1号反应堆 顶盖及外墙体崩塌
安全壳及燃料容器暂时安全
70%燃料受损
 
地震及氢气爆炸
3月12日下午15时36分
●●●○○
2号反应堆 反应堆用于盛装冷却水和控制内部气压的容器底部“抑制池”出现部分破损
核子反应炉的辐射防护罩传出有破洞
地震及压力锅爆炸
3月15日清晨6时10分
●●●○○
3号反应堆 顶盖及外墙体崩塌
安全壳及燃料容器暂时安全
 
地震及两次氢气爆炸
14日上午11时01分
16日上午10时许
●●●●
4号反应堆 顶部受损,冷却系统存在问题
•放射性物质已外泄
•可能发生爆炸
 
地震
起火 16日9点半许
再次起火 16日清晨5时45分
●●●●
5号反应堆 温度上升
 
○○○○
6号反应堆 温度上升
 
○○○○
 

注:凤凰网根据目前形势定义,把“危险级别”的危险程度最高为5级

 

随着核泄漏与核辐射事件的扩大,毫希、微希等种种稀奇古怪的单位频频出现在新闻主播的口中和普罗大众的议论中,但这些单位究竟有怎样的代表意义,公众并不知晓。但不洞悉其定义和量级,也就无法真正把握核泄漏事故的程度和性质。

什么是希沃特——有些绕口的标准译名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Sievert,标准译名为希沃特,也译为希伏特、西弗(台译),其得名于瑞典生物物理学家Rolf Maximilian Sievert,英文简记作Sv,中文简称为希,定义是每公斤(千克、kg)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J),为1希沃特。
  希沃特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希沃特(mSv),1mSv=0.001Sv。此外还有微希沃特(μSv),1μSv=0.001mSv。不过,在此次新闻传播中,微希伏、毫希伏的叫法被大量运用。我们也不得不从众。衡量用单位辐射需要用 微希伏/小时,或 毫希伏/年 等单位。衡量辐射剂量对人伤害情况,需要用当地的每小时单位辐射乘以所处的时间。
  此外还有一些老的计量单位,如伦琴等,虽其衡量模式不同,但如粗略简化的话也可直接换比如下:1伦琴/拉德(Rad)/雷姆(Rem)=10毫希,1戈瑞(Gray或Gy)=1希。[详细]

人类一直生活在辐射环境中——你的电视可能就是辐射源

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电磁辐射,从手机、微波炉、高压线到电视台广播台的信号塔。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一直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样有着逃不掉的核辐射或电离辐射,从穿越星系而来的宇宙射线,到自然中无所不在的微量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辐射,还有火力发电厂燃烧煤炭以及全球核试验带来的放射性沉降灰,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受着天然电离辐射源的照射。
  只不过,这一背景辐射的量级很低。以其中的宇宙辐射部分为例,一般在中纬度海平面处为30纳希/小时(准确说单位是纳戈瑞,nGy,以下均简化视同),在西藏(4000-5000米)约为120-180纳希/小时,乘民航机(10000米高空)约为770纳希/小时。
  总的来说,天然辐射源包括宇宙辐射、地球γ辐射以及微量天然放射性核素,但主要部分还是空气中的氡。而对一般在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物质的人,每年的因环境本底辐射正常摄取的量一般是每年2.4毫希左右。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因职业而被照射者,年均剂量均值不能超过20毫希(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制定的标准是50毫希),例如平均每年工作300 天,每天8小时,那么平均剂量率不能超过8.3微希/小时。
  此外在生活中,还有一个常见的电离辐射源——阴极管射线显示器,也就是上一代电脑显示屏和传统电视,按瑞典显示器环保标准TCO’99中对辐射规定的强制标准限值为5000纳希/小时,推荐标准限值为300纳希/小时。如按照每天在显示器前工作8小时,则分别约相当于年有效剂量5毫希和0.31毫希。
  所以说,每年几个毫希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正常而无损害的。人类一直生活在天然辐射环境中,人体对辐射是有一定适应性和恢复能力的。 [详细]

15日东京遭受了多大的辐射沾染?——和用电脑差不多

由于15日的早上,福岛核电站二号反应堆的爆炸一度加剧了辐射物质的释放,曾一度达到11930微希/小时的空前高点,当天日本恰又刮着北风,辐射物质乘风而下,将东京的辐射量突然增加了20倍。日本政府公布这一消息,立刻引发了中国很多网民的恐慌情绪。
  但是,对于掌握了解了这些“希”数值背后的信息的人,是不会有太大的惊恐的。东京的沾染达到了什么程度呢?
  据报道,上午10时至11时,东京市内检测到的辐射为0.809微希/时,平时正常的天然本底辐射则是0.035至0.036微希。但下午随着风力扩散以及福岛核电站的外泄物质的降低,已回落到0.075微希。
  了解常见的辐射数值,即可知道这0.774微希/小时,也即774纳希/小时的辐射增加值,和使用老式显示器的电脑效能是一样的。也就是说,目前正在阅读我们专题的不少读者,您现在所处的辐射环境就和当时的东京差不多。
  隔着大海的中国人有必要为这么一起事件而惊恐么?东京市民尚且没有恐慌。东京确实开始有市民戴着口罩。但据常驻东京的记者调查,这其中有一半是因为日本春季高发的花粉症。
  东京的确出现了很高幅度的辐射增长,但这是量级从“纳”增加达到了“微”,是在极低的本底辐射基础上的一次增加波动,可以被检测到,但对人体根本不构成实质影响。而这类事件,在1945至1980年间,全世界都发生了很多次——并非核电站泄漏,而是原子弹爆炸所带来的放射性沉降灰。
  再看一下衰减量,在福岛核电站释放出11930微希/小时的辐射后,220公里外的东京只测出了0.774微希/小时的增长,也就是说,辐射能量已经衰减了15000倍。隔着大海1000公里外的中国大陆即使处于下风处,又会能有多大的影响呢?读者可以自己判断估算一下。 [详细]

辐射会如何损伤人体

目前,福岛核电站泄漏的是核裂变的常见产物——碘131和铯137,目前还没有铀或者钚泄漏。碘131的半衰期只有8天,大部分将会一个月内消失。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威胁甲状腺致癌。应对措施也较简单,服用碘片,使人体自身的碘含量饱和,不再吸收外界的碘即可。
  铯137的半衰期为30年,不过在体内不会久存,大部分会在一年之内排出。铯137会造成人体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
  不过对于并非核电站抢修人员的广大公众,高能核辐射的风险是几乎不存在。有媒体引用未具名专家的言论,称100毫希辐射即可令男子终生绝育。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以及国际上公认的辐射生物效应并不支持这种说法。从右栏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得知,250毫希以下的辐射都是尚可接受的,而更高一些的辐射,也能得到治疗。
  不过隔着大海,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中国大陆会如何遭受从福岛传过来的250毫希辐射。这种风险主要是对居住在福岛核电站周边尚未撤退的居民才会发生。但从当年三里岛事故的统计来看,事后周边居民相关癌症发病率的增加并不明显。[详细]

万一遭遇核辐射有什么应对之策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详细]

  正如我们反复强调的,由于两层安全壳的存在,至今为止,福岛的情况变得像切尔诺贝利那样糟糕几乎是不可能的。在切尔诺贝利事件里,蒸汽引发的爆炸使得高达8吨的强放射性物质立刻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喷射到环境特别是高空中。而福岛即使出现堆芯破损,辐射范围也仅局限于周边。
  不过目前4号反应堆的乏燃料池确实有些危险,日本在现场过少的抢修人员和控制手段也令人有些不放心。那么,让我们做好最坏的打算,探究一下切尔诺贝利。看看最糟糕的结果究竟会怎样。

恐怖鬼城?野生动物的天堂?

一些媒体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夸大渲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灾难的后果。同时一些“绿色和平组织”也借机加大了“反核”宣传力度。一直以来,有关于事故后果众说纷纭,迷雾迭起。
  一些媒体宣称“参加事故抢险的83.4万人中已有近10万人死亡,15万人残废,另有近500万人受到辐射”,“被污染的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要在800年以后才能恢复生机,大片的土地恐怕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人是无法生存的。”“迄今切尔诺贝利及其周围地区仍被列为禁区,人迹罕至,俨然成为一片鬼域。”
  在传奇文学杂志盛行的90年代,还有过故事称,西方探险家去切尔诺贝利探奇,却遭遇了长得和狗一样大的变异老鼠和像大象一般的变异野猪,仓皇逃命,侥幸求生。
  不过,今天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可以是谣言的传播载体,更可以成为谣言的粉碎机。任何人略加操作,就能用电脑软件“在卫星上”俯瞰今日切尔诺贝利那广阔平静的森林原野。也可以搜索查到,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的14年以后,其余的3个机组尚在运转,直至2000年底才彻底停止运作。也就是说,所谓“上百年内人无法生存”的地区,就在失事反应堆的铅封坟墓的“地狱”边上,3号反应堆仍然运作了14年,其间众多的值班操作员和工人上班下班,进进出出。
  如今也有所谓“探秘恐怖鬼城”的组照流传,但在网络图库上,可以检索到更多地、不计其数的今日切尔诺贝利现状探访照片。实际上那里现在森林静谧、阳光明媚、和谐安宁,人类退出的地方现今已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拍摄者拍了照片达不到意图只好PS重度色调拿出来吓人。[详细]

权威调查的真相

今天,距离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已经过去整整20年了,随着国际专家对事故后果的调查的不断深入和国际间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加强,有关于事故后果的种种谬误和迷雾逐渐散去,数以千计科学家经过长期大量调查,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后果真相最终浮出水面。
  2005年9月,由联合国七个组织的100多位专家,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以及来自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专家们编写出版了一份报告《切尔诺贝利论坛报告2005》,报告了切尔诺贝利事故权威的调查结果:
  1、31人死于事故直接后果,其中1人死于爆炸,1人死于冠状动脉血栓症,1人死于烧伤,28人死于强辐射照射。大部分是事故发生后最先投入灭火的工厂消防员,以及其他舍弃生死慷慨赴难的抢险英雄们。
  2、开始被检查有急性放射病症状的工作人员共237人,最后确诊的有134人。截至2005年中期,灾难中直接受辐照引起的死亡人数不到50人。几乎都是受到高剂量照射的抢险人员。
  3、在受污染的区域,由于苏联政府缺乏透明度和事故应急计划,事故泄漏的碘131大约引发了近4000例甲状腺癌患者,其中大部分是儿童和青少年,其中9名儿童死于甲状腺癌,其余的全部治愈。证据表明,患此类癌症的幸存率已达99%以上。
  4、大约有1000个现场反应堆操作员和抢险人员在事故当天受到高辐射剂量照射。1986至1987年期间,大约20万抢险和恢复运行人员受到辐射照射,估计其中有2200人的死亡与此相关(辐射照射非死亡的直接因素,只是诱发因素或者与之相关)。
  5、事故将最终导致大约4000人死于与辐射因素相关的疾病。
  联合调查小组的科学家们指出,对广大公众的健康影响并没有当初想象中那么可怕。除极个别的禁入区以外,基本上没有发现周围地区对公众健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没有发现扩散的放射性物质继续对人体健康造成真正的威胁。[详细]

切尔诺贝利的杀伤威力

据估计,切尔诺贝利事故导致了总共大约6吨的二氧化铀燃料、裂变产物以及许多其他放射性核素的扩散。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环境后果,世界上最具科学权威的有关机构的结论是:
  1、污染最高水平在事故现场30公里半径范围内,受污染面积大约2640平方公里。1986年秋天,核电站厂址周围10公里辐射剂量率已降到最初的1%。目前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心隔离区3公里内,至今的剂量为1.54毫希/小时。
  2、1989年,这些地方的自然环境和种群得到了恢复。没有观察到对动物种群或生态系统的持续严重影响。可能的长期遗传学影响及其意义有待研究。
  3、核事故所释放的放射性烟云曾伴随着季风覆盖了欧洲许多地区,但大多数地区由放射性沉降物引起的辐射剂量远低于天然辐射本底剂量。
  事故后受影响较大的人员的平均剂量是:对24万清理恢复人员约为100毫希,对11万6千撤离人员约为30毫希;对事故后继续居住在污染区的人在第一个十年的总和约为10毫希。在白俄罗斯、俄罗斯和乌克兰之外的其他欧洲地区,在事故后第一年最大为1毫希,随后逐年减小。一生中所受总辐射量为2~5毫希。对于已经了解毫希、剂量、致病量的人来说,可知上述影响并不很大。
  在2000年,联合国原子能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在研究和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人群组可能产生的远期辐射随机效应影响得出的结论是:“除童年被照人员可观察到甲状腺癌增加外,在切尔诺贝利事故14年后没有发现与电离辐射相关的主要公众健康影响。没有观察到与电离辐射可能有关系的总的癌症发生率或死亡率的增加;甚至在事故清理工作人员或儿童中,作为辐射照射最灵敏的指标之一的白血病也没有增高。在与电离辐射相关的其他的非肿瘤疾病(躯体的或神经性的)方面,没有增加的科学证据。”[详细]

呼唤中国人的科学素养

前不久公布的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与前些年相比虽有提高,但仍只相当于日本、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换句话说,也就是近97%中国的公民不具基本科学素养。这其中导致的差别,就是日本国民大都冷静地认为,核泄漏幅度非常低,因此没有必要过于恐慌。”
  在核事故面前,一部分人为此陷入焦虑、狂躁的情绪无法自拔,甚至患上抑郁症,也有一部分半信半疑,认为不能排除这种可能;还有一部分人则坚决不相信,但为什么不相信,却很少有人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再来想想,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张悟本的“吃绿豆能治百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相信道长李一的“盖世神功”?
  一个科学知识只存在于专业和精英层面、对媒体信息没有质疑和过滤功能、不具备科学思维和精神的民族,一个公民科学素养处于极低水平的国家,是谣言传播如同链式反应般放大的极佳土壤。
  不过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报告也显示,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利用科普设施及参加科普活动的公民比例有所提高,公民对科技的态度进一步趋向理性。
  我们希望,此次日本核事故,大众与媒体能将人文新闻与科学传播结合起来,能够成为一次全民核知识学习的机会,要全面消除核事故对生态和人类所带来的真正影响,首先要消除人类对核辐射长期因不了解而造成的过度恐惧,心存敬畏,但不谈核色变。 [详细]

灾难总会引起恐慌,尤其是伴随灾难而来的谣言更是人心惶惶的祸首。用科学的知识和眼光解读灾难的本质,是粉碎谣言的最好途径。而“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掌握基本科学方法、崇尚科学精神”,更是免除谣言恐慌的免疫针。

凤凰网 资讯中心出品
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