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6,半个世纪的传奇(二):贺龙震怒 重新试制
2009年11月10日 15:49航空世界 】 【打印共有评论0

解放军技术大比武,比的是为歼-6安装副油箱

当时,正是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工厂的同志都处于一种严重的饥饿状态,很多人身体浮肿,有的人时常饿昏过去。但全国人民关心航空事业,部队和地方调拨给工厂9万斤黄豆,部里补助了些粮食。在这种环境下,112厂全体职工始终坚持高质量标准,一丝不苟地进行工作。

1961年底,112厂第4届党代会决定,抓好歼6飞机的优质过关,要突破“五关”,即:标准样件全机对合关、技术关键关、技术协调关、静力试验关、试飞关。

标准样件是第一关。陆纲厂长经常深入样件车间调研,提出对标准样件实行“三包”:包质量、包进度、包数量,从而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积极性。373项标准样件于1962年底完成,并一次对合成功,突破了第一关。

为保证试制总进度,高方启根据罗时大等人意见,向112厂党委提出了压缩零批工装和利用东风103工装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党委作出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坚守工装四五月关,保质保量按总进度完成优质过关”的决议,全厂干部和技术人员积极执行党委决议,深入生产一线,就地解决问题,正确处理按苏联资料试制与独立思考、质量与进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经对图纸、工艺规程和工装逐项进行研究,最后将零批工装压缩到8678项,并改制利用了1829项东风103的工装。这样就加快了试制进度,从1960年底发出飞机图纸开始,到零批工装完成,整个生产准备周期只用了一年半。

1962年9月1日,歼6飞机零批4架份投产,11月1日开始制造零件。为保证产品质量,工厂颁发了歼6飞机试制《十项开工标准》,对技术资料、工装、机床设备、库房等方面都严格规定了开工条件,达不到标准的不准开工生产。同时,工厂还开展了“全优产品、道道工序道道红”的无故障交付活动,有3500人达到了无故障交付,从而有力地保证了歼6飞机的优质过关。对于技术关键和技术协调问题,当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归纳为37个关键复杂的部位和82个技术协调问题,逐项制定攻关措施,组织了技术攻关。例如,为了解决平尾抖动的重大关键,在高方启和罗时大的组织下,成立了科研、生产、使用单位参加的三结合攻关组。参加攻关组的有150多人,苦战了一年,在19架飞机上进行了18项共1200多次试验,终于查清了原因,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从而彻底解决了这一严重影响和威胁歼6飞机试制任务的重大技术关键。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编辑: 胡楠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