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资讯 > 大陆 > 正文
《朱镕基答记者问》出版内幕:本人参与封面设计
2009年09月10日 09:26新世纪周刊 】 【打印共有评论0

“唯一”署名的图书

如果说人民出版社旗下的这本《朱镕基答记者问》与其他有关朱镕基的出版物有什么不同,那么就应该是这本书是朱镕基“唯一”署名出版的书。

朱镕基曾在任上公开表白,退休后,一不作传记,二不题词。他曾说过,看书是最好的消遣,但不看别人写他的传记,因为那都是东拼西抄拿去卖钱的。有报道称,朱镕基的堂兄朱天池写有《朱镕基传》,2004年专程到上海想请朱镕基过目,结果连他的面都没见上。

“这是我们出版社的重点选题,也是目前唯一一本由朱镕基署名的书。”陈鹏鸣隔着镜片的目光显得有些激动。

“我记得书中提到一个记者问朱总理是不是很怕妻子劳安,朱总理说,他不觉得劳安很可怕,而是觉得她很可爱。其实首长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正因为普通,所以可爱。”虽然书里面更多的是涉及一些国内外比较关心的政治问题,比如朱镕基对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等问题的一些回答,但在编辑过程中让陈鹏鸣记忆深刻的却是朱镕基的生活幽默,他认为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让人们对朱总理有了更深的认识。

“中办”批复未改一字

作为《朱镕基答记者问》的编辑之一,在长达两年的编辑出版过程中,陈鹏鸣这位获得过史学博士学位的总编室主任始终小心周到地统筹协调各个环节。

因为参与过很多重大选题图书的出版和沟通衔接工作,陈鹏鸣这次依然按照以往的程序操作,积极和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办进行沟通。“按程序办事”是他在接受《新世纪周刊》采访时最常说的话。

“这本书是报中办批的。我们按照正常手续,履行备案。”有一次出版社将样书送到中办审核,对方说书不够,让出版社再送几本,于是陈鹏鸣在周六特意跑到社里拿书送书。

由于整个出版过程中,参与的编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中办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作了批复,对样书的内容一个字都没有改过。

虽然出版社将此书定位为朱镕基自己的书,但和一般意义上的书又有区别,毕竟这不是一本现实意义上的前国家领导人回忆录。

各界反馈:一本好书

虽然民间对于此书的编辑还没来得及做出反馈,学界已经有了自己的声音。

“从书中能感受到心灵的跳动和灵魂的高度,和一种对社会老百姓的关切。”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的评价很直白,这是一本好书。他认为,从关键词来看,朱镕基是当时中国行政部门的最高负责人,记者实际上代表的不是媒体也不是他们本人,而是作为老百姓知情权的一种延伸。这本书是一种新时代框架下官民关系的生动体现。对于如何跟社会沟通、如何引导舆论、如何获得老百姓和社会的信任,此书都是有非凡教育意义的。”

喻国明表示,这本书的出版表现出政府需要社会的信任,社会需要领导人有更丰富、更多维的个性化表现,以便于整个社会在沟通中达到和谐。

曾经两次在香港现场聆听朱镕基演讲的人民日报新闻研究中心主任张首映感慨道,把“记者”这两个字写得非常醒目,是“以人为本”、“以记者为本”的充分体现,也是对记者工作、对新闻工作的尊重,更是给记者的荣誉。

就连一向喜欢“唱反调”的港台媒体也对此书有较高的评价。香港《星岛日报》认为,朱镕基新书必将引发对其鲜明个性和经济上的“朱镕基时代”的切身记忆和情感涟漪。

台湾《中国时报》评价此书,以无官之人评述重大社会政治事件,将时代的高层政治决策透明化,体现了官员的自我性格,是向人民交心。

对于大部分读者而言,这本书是朱镕基在退休6年后的一种全新意义的回归。而对于人民出版社参与新书编辑的30多位编者来说,这本书的政治意义是第一位的。

正如该书编者在前言里所说,此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1993年至2003年期间,党和国家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发展的历史进程,其中很多思想和观点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杨春   编辑: 霍吉和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