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楼价飞升,权威杂志《经济学人》最新一期的调查显示,香港最新楼价数据比一年前升幅达27.7%,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升幅之冠 中新社发 杨明静摄
中新网4月19日电 过去一年楼价飞升,权威杂志《经济学人》最新一期的调查显示,香港最新楼价数据比一年前升幅达27.7%,是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升幅之冠。
香港《明报》检视最新的中原城市指数数据,更发现不但部分豪宅价格超过97年中的高峰水平,港九新界多个地区成交活跃的大型屋苑,最近成交呎价已达到1997年首季的水平,直逼历史高峰,当中包括沙田第一城、香港仔中心等以中小型单位为主的屋苑。
据了解,香港特区政府正检视市民对高楼价的反应,研究是否需要对停建居屋的政策作出微调。
12屋苑直逼历史高峰
《经济学人》比较了多个国家和城市最新公布数据,发现香港比对一年前的楼价升幅冠全球,升幅27.7%,第二名是新加坡,升幅24.5%。
再审视中原城市指数数据,发现12个在各区属成交量大、单位数目较多的指针屋苑,其最新成交调整呎价(经过调整以去除个别单位的景观、坐向和楼层等因素),已去到97年第一季的高水平,与当年的历史高位相距不远。例如位处元朗站毗邻的新元朗中心,呎价4300多元,附近有一大型新盘YOHO MIDTOWN,平均开售呎价达5200元。
在沙田新城市广场附近的沙田中心,已有29年楼龄,过去一年成交呎价急升,已达5000元水平,相等于97年第一季。而97年最高峰时,该屋苑呎价达到约5800元。
港大房地产及建设系讲座教授邹广荣认为,从数据分析,香港楼市仍算稳定,但提醒大家必须留意息口在现水平下,将来几乎只有向上,亦要留意是次香港楼市大升,是因为有很多内地资金直接来港参与,若内地收紧银根,不说要调钱回内地,单是没有新资金流入,对需求影响便很大。他续称,若有人认为楼价仍可如97年前因控制土地供应而录得疯狂升幅,是有点不切实际。
理大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教授许智文说,《经济学人》的数据,反映去年香港楼市在外地热钱泊岸及信心回升下,楼价急速上升。
许智文表示,未来一年的楼价不可能像去年般急升,但大跌因素亦未出现。他说,市民要注意发展商近期积极增加土地储备,预料明年及后年的落成及施工单位将显著增加。许指由于现时楼价已上升不少,投资者入货要留意平均入货价及交易成本愈来愈高,获利转手需时会较长。
测量师陈东岳表示,供应少足以压倒其它不利因素,纵然短期楼价可能反复,但仍看好香港中长期的楼价。
负资产过来人争复建居屋
97年楼市泡沫爆破,不少港人沦为负资产,当年用300多万元高价买入一个将军澳住宅的范先生,他希望以过来人身分促请政府复建居屋,给市民多一个选择,不要再重蹈当年覆辙。
本身是业主的范先生不担心特区政府出招会令楼市下调,因为他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将来可以“上楼”,“现在楼价升得太贵,香港政府太偏重地产商,个人收入的大部分都用来供楼”。
约30岁从事金融业的郭先生,月入不多于3万,虽然不符合申请居屋资格,但他仍希望能复建居屋,让楼价稳定一些。他称,自己本打算用300万买楼,甚至5000元呎价都可负担,但他想在港岛置业,现时楼价太不稳定,故暂不会买楼。
80后:没可能置业
24岁的黄小姐与父母居于沙田第一城一个500多呎的单位,她想多拥有私人空间,故近日开始留意第一城单位的呎价,发现最细的395呎单位售价达160万元,即呎价约4000元,“完全遥不可及,没可能置业”。她月薪约1.5万元,扣除家用及日常开支,每月最多可储蓄三四千元,“即要储五六年,才有二三十万元付首期,但届时楼价可能又升到不知几高,难道在未来五六年可以完全不用钱?”
她估计自己只能负担约100万元的细单位,“其实以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一个月挣万多元,怎能负担近200万元的楼?”
黄小姐听说父母于1980年代以数十万元买了第一城的单位,“当然以前人们买楼都要捱,但最少以前的物价没现在那么高,以现时月薪和生活费水平,要储钱买楼,简直是不可能的事!”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
|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 ||
编辑:
邵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