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还原人性化的外公毛泽东(图)
2009年09月10日 09:39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文革”中,李敏很难见到父亲。“那时候,中南海近在咫尺,母亲却觉得它远在天涯。”

1960年,孔东梅的哥哥出生在中南海。毛泽东煞是高兴,时常抱起小外孙亲个没完。然而江青却一贯对李敏一家冷漠置之。李敏考虑再三,向毛泽东提出搬出中南海。毛泽东听闻,颇有感触:“手心手背都是手上的肉啊!”

最后李敏夫妇商量,先搬到中南海内较偏僻的一栋平房居住,自己做饭,同时保持与父亲的来往。毛泽东则有空便去看看女儿一家,说说笑笑,三代同堂氛围祥和。一段时间后,一家人便搬出了中南海,出入中南海的证件也被收回。

1964年,李敏夫妇搬到了兵马司胡同的一所普通民居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民间生活。离开中南海后,“母亲从未主动和外公谈起出走的原因”。毛泽东一次问起,她也仅是简单回答:中南海门槛太高了。

孔东梅和她的“菊香书屋”。《中国妇女报》张晓楠摄

“文革”开始后,许多当年与贺子珍一同闹革命的老同志遭受迫害,被强行疏散到边远地区,几近被人们遗忘的贺子珍突然被想起。当时中央警卫局负责人汪东兴回忆,“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提出把贺子珍下放到大西北,他自己不愿出面,于是让汪东兴转报毛泽东。

毛泽东一听说便否决:“我不同意,这是谁出的主意?”在毛泽东的干预下,贺子珍最终免遭下放,然而孔东梅的父亲、孔从洲将军之子孔令华却被扣上了“保皇派”的帽子。

1974年,在“批林批孔批周公”运动中,李敏夫妇认为江青有野心。“父亲、母亲搜集了江青的言行做了分析,准备一份材料,希望直接送到外公手中。”但是,中南海门前的卫兵却把李敏挡在门外,记得她大喊:“你们不让我见爸爸,他知道了也不会赞成你们这么做的。你们这样做是封锁主席,为的是干见不得人的事情。”材料终未送成,“妈妈很委屈,回到家中大哭了一场,外婆知道后也气得放声大哭”。

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母亲一共只见了外公三次”。第一次是在陈毅去世那年,毛泽东出席陈毅追悼会,李敏去看他,他拉着女儿的手说:“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你要常来看我啊!”李敏不便诉苦,只是含泪点点头。

“第二次是在父亲部队驻地,接到毛远新电话,说外公病重,让妈妈去看他。”但是等李敏赶往中南海见父亲时,江青却要求她看一眼就走,并说:“主席抢救过来了,好多了,你走吧。”

李敏坚持不肯走:“这个时候,我要守在爸爸身旁。”“你待在这里,主席出了什么问题,你负得起责任吗?”江青坚持要李敏离开,“你要这样,以后再也不让你来看了。”李敏一时气不过,回答说:“我看爸爸还要你允许吗?”正守候在一旁的汪东兴和华国锋看着两人僵持不下,只得劝说李敏先离开。

“此后,再也没有任何人告诉妈妈外公的病情。她到中南海门口去,请求见面,没有获准。”第三次见到父亲的时候,是在毛泽东去世前几天。“她看到中央文件中谈到外公病情后,不顾一切冲到中南海门口,要求见面。”这一次,她见到的父亲,仰卧床上,面容憔悴,神志却十分清醒,他拉着女儿的手,说话的声音十分微弱:“娇娇你来看我了?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面对病弱的父亲,李敏内心复杂。“她知道如外婆所说,外公其实是十分孤独的,他希望得到家人的爱。”

毛泽东问李敏:“你今年多大了?”

“39岁了。”

“不,你38岁。”重病中的毛泽东清楚记得女儿的生日。李敏难抑心头感伤,努力让眼泪不掉下来。毛泽东抬手,用右手拇指和食指连成一个圈,说了句话。李敏没有听清楚,若干年后,“她试着猜想外公的意思,大概是外婆的乳名叫‘桂圆’,他放心不下外婆。”

几天后,中央办公厅给李敏打电话,让她去看望父亲。去往中南海的路上,李敏以为父亲已转危为安,没想到到达后看到的却是父亲的遗容。“妈妈失声痛哭,要求为外公守灵”,却遭到江青拒绝。无奈之下,李敏也只能排着队,随着首都瞻仰毛泽东遗容的长长队伍进入灵堂,向父亲告别。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佳月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