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还原人性化的外公毛泽东(图)
2009年09月10日 09:39中国新闻网 】 【打印共有评论0

李敏(左)、贺子珍(中)和孔东梅。受访者供图

1976年9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在北京与世长辞。2009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已整整33年,新中国也即将走过甲子岁月。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透过毛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的讲述,重温历史细节。

北京798艺术区深处,“菊香书屋”的玻璃门,随着年轻人进进出出的步伐,把傍晚的阳光来回推挡。

纯白衬衫,鲜红围巾,孔东梅在这座属于她的包豪斯艺术空间内显得悠闲自在。背景中一排关于外公毛泽东的传记、雕塑、书画……这些是798“菊香书屋”的标识,当然也是孔东梅身上抹不去的印记。一眼便能识别的,是她下巴上一颗与外公一样“卓尔不群”的伟人痣。

1949年至1966年的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是毛泽东那段时间里大部分活动的场所。之所以要将菊香书屋“搬”到798,孔东梅既想为之留下点什么,“也是我们这一代对红色文化的解读”。除了孔东梅从798买回家的一张外公的巨大画像外,母亲李敏对孔东梅的“后现代”解读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她宽容接受”。

“我不想告诉别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以它们存在的状态展示给别人,至于如何评价是别人的事。”孔东梅努力要做的,是还原外公的人性,“而不是外界传扬的神话,他是个领袖,同时他也是个丈夫、父亲和我的外公……”

孤独晚年 “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从毛泽东患病到去世,李敏一共只见了他三次。去往中南海的路上,李敏以为父亲已转危为安,没想到到达后看到的却是父亲的遗容。“妈妈失声痛哭,要求为外公守灵”,却遭到江青拒绝。无奈之下,李敏也只能排着队,随着首都瞻仰毛泽东遗容的长长队伍进入灵堂,向父亲告别

孔东梅得以降生于世,还得归功于外公的一句话。

“之前母亲是不打算把我生下来的。”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如火如荼,要不要把腹中的孩子生下来,怀孕的李敏面对动荡的社会局势产生了犹豫。其向父亲毛泽东征询意见,得到的回答是:“要,生活再困难,也是应该要这个孩子的。”

孩子降生后,李敏将孩子的照片拿到毛泽东跟前,毛泽东当即给她取名“东梅”,“东”是他名字里的一个字,“梅”是他最喜爱的花。

<<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赵佳月   编辑: 刘嵩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