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4 总第007期 编辑:兰台
前几期重读甲午击中讨论了战场之外的一些因素如何对这场战争起了作用。从这期开始,我们花一些时间,聚焦战场上清军与日军的交锋。毕竟战场上的失败才是甲午战争清朝战败的直接原因。甲午战前人们对清朝的印象是拥兵百万的老大东方帝国。成功镇压了太平天国和捻军,并在中法战争中取得了相当不错战绩的清军也让时人对战局抱有相当的乐观。但甲午开战后的战况却让人大跌眼镜。应该兵多将广的清军却好像一下子被抽空了,在几乎每个关键战役中,战场上清军的数量总是少于日军,哪怕从全国范围内调兵,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 [详细]
八旗兵、绿营兵和乡勇三项合计,清朝陆军的总兵员数达到一百万零一千余,是实实在在的坐拥百万大军。
由八旗、绿营和乡勇组成的国家军事体系,在经历了中法战争的检验后,似乎已经逐渐赶上了时代的步伐。
甲午战前的清朝陆军
1894年甲午战争开打之前,清朝拥有的军事力量确实可以称得上洋洋大观。
由八旗、绿营和乡勇组成的国家军事体系,在经历了中法战争的检验后,似乎已经逐渐赶上了时代的步伐。先进的进口、仿制西洋枪械和大炮的的规模装备让清朝军队不再有鸦片战争时期的窘迫与反差。
面临与日本战争的清军的序列是这样的。
甲午战前的八旗兵
首先是八旗军。
直接驻扎在北京的八旗“禁旗”。编为十四营,总员额为十二万五千九百人。
驻扎在畿辅的驻防旗营,包括驻扎于直隶省内及长城各口,分小九处、山海关副都统管辖的五处、密云副都统管辖的六处、张家口都统管辖的三处,计二十三处。加上热河的两处,共二十五处,以及驻扎于察哈尔、蒙古八旗,合计为一万八千一百十三人。
驻扎于全国各省的驻防八旗,分布于全国十四省十八处,包括满、蒙、汉八旗合计九万一千三百人,加上驻新疆伊犁的一万八千人以及驻守陵寝的一千四百余旗兵,八旗军总数合计为二十五万四千七百余人。
甲午战前的绿营兵
清军的另一大组成部分是绿营兵。绿营兵分布地域广人数众多。
全国各省中,只有新疆、盛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没有绿营,其余各省绿营兵力总数达到四十二万四千余,远较八旗军为多。
甲午战前清朝陆军的骨干:团练乡勇
在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的作战中,清朝又发展出了各地以自募民兵为形式的团练武装。其中最著名的有曾国藩系统的湘军、李鸿章系统的淮军,张曜的嵩武军,前身为皖军的宋庆毅军,左宗棠楚军等。
这些团练武装以乡情和亲情为纽带,在战争中逐渐采用了先进的近代武器武装自己,经过战火的锻造,成为当时中国战斗力最强的使用近代化装备的陆军部队。并且影响了绿营兵,使得绿营也逐渐开始按照团练乡勇的营制编成训练,称为练军。
在天平天国和捻军的战事平息后,这些团练乡勇武装称为清朝陆军的骨干,被派驻边防、海防要地。凡是驻防在直隶、江淮南北扼要之处的团练乡勇,称为防军。称为清朝陆军武装力量的核心骨干。
至甲午战前,各地驻防的乡勇兵员合计共三十二万三千。
八旗兵、绿营兵和乡勇三项合计,清朝陆军的总兵员数达到一百万零一千余,是实实在在的坐拥百万大军。
对清朝陆军的这种认识使得甲午开战之前,清朝上下笼罩着一种莫名的乐观气氛。
我们甚至不能说这仅仅是清朝当时人的偏见,因为就连一些外国人,在当时也持这种看法。
甲午战前的日本陆军
与此同时的日本陆军,自明治维新后以师团——旅团——联队的结构建立了自己的常备军。到甲午战前,日本陆军共编有7个师团,总计十二万三千余人。
清朝陆军一百万对比日本陆军十二万,清军规模是对手的8倍有余,这一对比不能不影响到时人对战争结果的预测。
对清朝陆军的这种认识使得甲午开战之前,清朝上下笼罩着一种莫名的乐观气氛。
对北洋水师,或还有一批人担心与日本舰队作战能否获胜。而对于陆军,担心不能取胜的人就凤毛麟角了。
战前舆论非常乐观
以当时的舆论为例,如《申报》光绪二十年元月初九发表《战必胜说》,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北洋水师直与泰西无异,炮台巩固,当年中法战争即“负少胜多”,况且“方众同仇,义形于色”,“民间谈及日人,辄裂眺咬牙,大有欲得而甘心之意”。
以中法战争为基准,认为中国对法国尚且“负少胜多”,而中法战争中恰好是水师失利而陆军取得了镇南关大捷,这次又上下同仇敌忾,自然没有不胜之理。
就算稍微清醒一些的时人,认为清朝陆军还未到如此之强,但到底数量众多: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虽不富而财力尚足,兵虽不强而元气尚充”,“若以扎硬寨、打死仗工夫,而加之以折而不挠之志气,情见势细,自足收效于无形。”用最笨的方法死拼也拼过对手了。
对日军的看法和外国人的看法
而对于日本,时人也同样认为日军兵员寡少,就算一时能占便宜,也会被清军浩大的数量拖死,如《申报》光绪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发表的《制倭策》就认为日本是小岛国,人口少,物资不足,侵略朝鲜后兵少而分,且在战争中不断伤亡,兵员不足,财政也困难。“相持久之,彼必有束手待亡之一日。”
我们甚至不能说这仅仅是清朝当时人的偏见,因为就连一些外国人,在当时也持这种看法。如当时总理中国海关的英国人赫德,也在给朋友的信件中指出,日本利于速战,将非常勇猛,初期或将取得一些胜利,但中国终将利用人数上的优势将局势扳回。
事实也与叶志超的电报吻合,平壤一战,左宝贵殉国,清军战败夜奔回国。
汇集了入朝部队所有主力的清军,依旧面临着以少打多的困境。
初战成欢 清军就已是以少打多
甲午战争爆发,日清双方的首次陆上交锋是成欢之战。这是双方开战之前即已进驻朝鲜的部队之间发生的一场战役。
成欢战役中,清军参战的兵力是聂士成、江自康两部六营2800人,另有主帅叶志超自领1000余人在后并未参战。清军总兵力为3800余人。
作为对手,日军参战的部队为大岛义昌混成旅团主力两个联队四个大队的15个中队外加骑兵炮兵一部,兵力已经达到4000余。而在其后,尚有留守汉城等地的部队没有参战,此战发生时的日军总兵力已经达到8000余。
无论从参战兵力,还是从总兵力,成欢之战中的清军无疑都在下风。
当然这与之前发生的丰岛海战也有关系。原本计划海运增援牙山清军叶志超部的天津练军1000余人随运输船“高升”号被日海军击沉,缺少了这支增援部队的叶志超部参战部队也正好比日军参战部队少1000余人。
平壤战役清军作战序列
在甲午战争朝鲜战场最关键的平壤战役中。汇集了入朝部队所有主力的清军,依旧面临着以少打多的困境。
北路汇集平壤的清军共有四大部分,故称“四大军入朝”,按照入朝先后顺序分别为盛军、毅军、奉军、奉天练字营和吉林练军。
盛军原驻天津小站,7月21日由记名提督卫汝贵统带,从塘沽乘船出发,23日在安东县上陆,转赴朝鲜,28日经义州,8月4日到平壤"部队番号包括:中军正营、中军副营、中军前营、中军右营、中军后营、左军正营、左军右营、右军正营、右军左营、右军右营、传字正营、亲军炮队营、亲兵马队小队营等,共6000余人。
毅军原驻旅顺口,由山西太原镇总兵马玉昆率领。7月22日,毅军2100人自旅顺口乘船前往大东沟,也由陆路转赴朝鲜,其番号包括:前军正营、前军左营、前军起营、前军邱营。
其次是奉军,奉军原分驻奉天各地,由高州镇总兵左宝贵统领,总兵聂桂林分统。援朝奉军从7月21日起分批开拔,左宝贵于7月25日起程,29日抵九连城,并于即日渡过鸭绿江入朝,8月6日抵平壤。左宝贵所率部队包括马队两营和步队6营,计3562人。后又招募炮队一营500人,合计4026人,其番号包括:左营马队、左营步队、右营步队、靖边中营马队、靖边中营步队、靖边前营步队、靖边右营步队、靖边后营步队、靖边亲军炮队。
最后入朝的是由副都统丰盛阿统带的奉天练字营和吉林练军,于7月26日山奉天开拔,丰盛阿于7月28日起行,所统部队为盛字马队,吉字马队和步队各两起,计1500名。其番号包括:正红旗步兵、正蓝旗步队、盛字左翼马队、盛字右翼马队、吉字左翼马队、吉字右翼马队。四大军共32营,由于缺额严重,合计人数为13526人。
平壤战役清军再次陷入兵力劣势
清军的将领入朝以后意识到,平壤与中国国境只有一条陆路可连接,并且其中一部分还靠近海岸,深深感到后路无援的危险性,便抽出一部分兵力,包括:靖边军右营步队500人,盛字练军正蓝旗步队262人,盛字右军正营500人,盛字右军右营500人,吉字左翼马队273人,将这些兵力驻扎在平壤后路的安州;又抽出盛字练军正红旗部队262人,吉字右翼马队273人,将这些兵力驻扎于安州附近的博川。这样四大军用于平壤战役的只剩10500人左右。
8月下旬,叶志超率领牙山败兵到达平壤,经历牙山一战,叶志超所率败兵最多不到2000人,日军进攻平壤前叶志超认为“后路空虚”又抽出1500名盛军“回扎肃州”,这样驻守平壤军队实际人数只剩11000人左右。
而日军方面,经过统计可以得知,当时日本进入朝鲜的总兵力为19600多人, 进攻平壤的日军分为四部分,兵力为16000多人。兵力远超过平壤的清军。
平壤的清军对此也有清晰的认识。四大军到平壤后,清廷电令各军继续南进。叶志超的回电就明确指出“非有劲旅三万人,前后布置周密,难操胜券”。
事实也与叶志超的电报吻合,平壤一战,左宝贵殉国,清军战败夜奔回国。
本土作战的清军依旧没有走出兵力不足只能以数量劣势的兵力对抗数量优势日军的怪圈。
随着清军在朝鲜的败退,战火燃向中国境内。
辽东战场清军继续以少打多
随着清军在朝鲜的败退,战火燃向中国境内。但本土作战的清军依旧没有走出兵力不足只能以数量劣势的兵力对抗数量优势日军的怪圈。
平壤战败后,清廷紧急调遣老将宋庆组织鸭绿江防线。一时间,以九连城为中心的鸭绿江地区汇集了大量清朝军队。
这些部队计有宋庆、马玉昆的毅军9营,依克唐阿的镇边军13营,恒额的黑龙江齐字练军6营,聂士成的芦榆防军6营,吕本元、孙显寅的盛军18营,刘盛休铭军12营,江自康的仁字营5营,耿凤鸣、丰升阿奉军13营,共计80余营,员额达28000余人。
但鸭绿江防线面对的日军也非平壤可比了。
日军在鸭绿江前线动用了两个师团组成的第一军,总兵力达到3万人。而相比之下,鸭绿江防线上的清军,虽然员额有28000余人,但由于编制严重不足,实际的兵力只有20000左右,只有日军的三分之二。
鸭绿江防线毫无疑问很快陷落。
此后日军进犯大连、旅顺,清军望风而逃,各种影响因素之外,守军兵力不及日军也是重要原因。直到日军深入辽东,占据海城,威胁辽阳之后,陆续聚集的清军才开始在数量上超过日军。
山东战场也未能幸免
辽东战场如此,山东战场也是相同的问题。
为消灭威海的北洋水师,日军组织了“山东作战军”,在山东荣成登陆。日军“山东作战军”计有两个师团。1895年1月21日起的4天时间内,日军在山东共登陆34600余人。
而与此同时,山东半岛驻防的全部清军只有45营22200余人,并且分别听命于北洋大臣李鸿章和山东巡抚李秉衡。原本就已经单弱的兵力再次分散。
在日军攻克威海卫的作战中,始终面对的也只有直接守卫威海卫隶属北洋的巩字军、绥字军和北洋护军16营7、8000人,而山东巡抚李秉衡部三十余营始终停在烟台以东,没有一营一队前往救援。北洋水师就在陆军这样极度的寡不敌众中全军覆灭。
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清军在战场上每每兵力不足,只能以少打多的状况。
就连原在西南一隅的贵州练勇也已经增援到了山东前线。
清军已经全国调兵
当我们审视清军的作战序列时,就可以发现,甲午战争中,清朝陆军已经在全国范围内调动了部队。
如果说出征朝鲜的各军,是由原先驻扎在东北和直隶这些靠近战区的作战部队的话,随着战争越深入,清廷调动部队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辽东战场上已经投入了湘军,以及河南,山东,山西各地抽调的部队。战火蔓延到山东时,不仅从临近的两淮、江南调动了军队,就连原在西南一隅的贵州练勇也已经增援到了山东前线。
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清军在战场上每每兵力不足,只能以少打多的状况。与战前拥兵百万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状况,我们下一期重读甲午来进行解读。
甲午战前恐怕没有人会对清朝陆军战胜日本抱有怀疑,百万兵员的清军就是用人海淹也淹死日军了。但现实确实讽刺而残酷的:调动了全国范围内兵员的清军却每每要在作战中以寡击众与数量优势的日军作战。这样事实的出现,直接为甲午战争清朝陆军的战败写下了一个不言而喻的注脚。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