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2014.04.16 总第003期 编辑:兰台

有人说如果甲午战争清政府再坚持下去,日本财政就会崩溃。在胡绳主编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称李鸿章议和时“事实上日本已经没有力量立即进行新的战役”。仿佛要印证它,在宋鸿兵的《货币战争3》中称,中国赔款的2.3亿两白银在交付日本时直接被英格兰银行“扣除53%的英国战争借款”,也就是日本有近1.2亿两白银向英国的战争借款。历史上的甲午战争真的是日本已财力不济向外国借债,大清只因统治集团“失败主义和投降主义”才倒在了最后的关口前,放弃了活活拖死日本的机会吗?这期《重读甲午》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 [详细]

 

甲午战前清朝财政收入达高峰 收支平衡但军费不足

清朝自入关以来,其财政收入主要为田赋、盐课、常关、杂赋等四项,而自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政府被迫发掘了两项新的重要财源一海关税和厘金,这两项给清政府带来的财政收入占比也越来越大。

甲午战争前的清朝已经达到财政收入的高峰。

清朝战前财政进入鼎盛时期

根据《光绪会计表》所提供的官方统计资料来计算, 至光绪初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比较大的提高,从清朝早中期的的3000多万两提高到了8000多万两(期间物价大约上升了31.4%),据统计,光绪七年(1881年),岁入8234.92万两,岁出7917.145万两,光绪十七年(1891年),岁入8698.48万两有余,岁出7935.5241万两,盈余达到高峰期。

事实上甲午战前的一段时间,清政府的财政情况虽然不能说是非常之好,但是每年仍能够有一些盈余,在此期间,中国在一些军事以及外交活动上,连续取得了胜利,如收复新疆之战、伊犁交涉、中法战争等,毫无疑问这些都得益于这段时间较好的财政支持。

但对于近代化军队的投入十分有限

但财政支出平衡的背后,是洋务运动开始后建设近代化军队的经费缺少资金来源。以北洋海军的建设为例。北洋海军的经费的来源主要为海关税和厘金的协拨,也就是“海防经费”。后来又包括淮军协拨、海防捐输等。从光绪元年到光绪20年,北洋海军军费年均130万两左右,总计2302.2422万两,占当时财政收入的比例大约在1.6%左右。

甲午战前日本财政收入追上清朝 军费支出远超清朝

明治政府才成立之时(1868年),并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但是支出却规模浩大, 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新政府设立财政机构,进行财政改革。开始动员有钱的商人和农民捐献,被称为“捐款财政”。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财政收入和军费投入均日益提高。

明治维新后日本财政收入日益赶上清朝

日本政府通过明治维新,经济上成功转型,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1884至1888年间,政府年均财政总收入已经达到了8300万日元。而甲午开战前的1889-1893年,日本政府年均总收入已经超过1亿日元。按当时日元与清朝库平银的比价1.4:1计算,日本政府年均收入已经达到7000万两白银,与清朝年收入已差距不大。

但比明显的是,日本政府的财政支出中,军费所占比重一升再升。从1870年代军费占财政支出达到百分之十几,上升到甲午开战钱,军费支出已经占年度财政总支出接近甚至达到30%。

日本军费投入远超清朝埋下伏笔

就以与北洋水师对应的日本海军军费作为例子。1875年,日本政府向英国订购了三艘军舰并于1878年完成。1882年开始日本政府又在8年新扩充了42艘战舰。1886年日本政府通过扩充具备的计划,并发行债券准备建造54艘舰船。至甲午战争开战之前,日本海军共拥有31艘军舰和24艘鱼雷艇,其他还有各种舰艇52艘。

这一段时间明治政府的海军军费支出出现了明显的提升,海军军费占比从最初的占财政收入5%左右快速提升到了后期的10%以上,最高峰期间达到了15%。而反观清朝,其作为主力的北洋海军的军费筹措艰难,每年的军费支出只占到了财政收入的1.6%左右,这无疑为后来的失败埋下伏笔。

甲午开战后:清朝搜罗战费未能攒出一年收入

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才手忙脚乱地开始筹措经费。

甲午开战清廷筹措军费捉襟见肘。

开战后清廷才急忙开始筹款

甲午战争即将爆发之际,李鸿章请求户部拨款二、三百万两,以作战费,清政府竟仅拿出18万两以充军费。随着中日战争的爆发,清政府才手忙脚乱地开始筹措经费。1894年8月14日,户部提出四条筹饷紧急措施,即:一、停止工程;二、核扣俸廉;三、预缴盐厘;四、酌提运本。

9月,翰林院编修张百熙上书条陈筹饷,奏准盐斤加厘。9月底,户部又提出四条筹响措施,即:一、颜缎两库折价,着照成案再减一成,均案四成实银开放;二、典当各商捐输;三、茶叶糖斤加厘;四、土药行店捐输。后又议准两江总督刘坤一筹款三条之奏,即:一、官员倡率输捐;二、劝谕绅富捐资;三、派令典商捐息。之后,户部又奏准息借商款。最后又不得不息借洋款。

清廷在国内的彻底搜刮

搜罗各库存款,指令各省分筹的款。搜集各库存款。这项措施约筹银700多万两。

缩减开支。缩减开支主要有停止工程、核扣体廉和颜缎两库减成开放三项。总共缩减开支方面,实减不过36万两左右。

劝官报效,令商民捐输。这有五个名目。一为官吏报效;一为典当各商捐输;一为土药行店捐输;一为绅富捐输:一为捐纳举人。“官员报效本无定程“,已知的约在12万两上下。典当各商捐输全国共收银约30万两。土药行店捐输方面,数额应比典当商人的捐输少,估计不会超过20万两。

绅富捐输方面,数额最多的是两淮盐商的捐输和江苏绅富的捐输。计令绅富捐输一项,数额在350万两,实用于战费的有250万两上下。

捐纳举人,根本没有实效。“甲午开捐举人,二万金一名,以百名为限”,但到光绪二十二年,应命纳捐者仅二人。

茶叶糖斤加厘、盐斤加价、预缴盐厘。茶叶糖斤加厘方面,令各省各就现在抽厘数目再行加抽二成。至糖斤一项……均照常抽厘外,每糖一斤加二成。此两项加抽厘金成数无几,全国征收约2万两左右。

盐斤加价、预缴盐厘方面。户部议定盐务省份每斤加价二文,以佐军需。共计盐斤加价、预缴盐厘可得银240万两左右.但这里尚需指出的是川淮浙盐加价大都在光绪二十年十月后才实行的,到甲午战争结束约半年时间,故加价部分实用作战费的仅是其中的一半。

息借商款。息借商款首先是在京师开始的,京城的银号票号商应募100万两。户部以此为开端,向全国推行。酌定七厘行息,准于地丁关税内照数按期归还,不得丝毫挂欠。如集款至1万两以上,将筹款之人先行请奖,给子虚衔封典,以示鼓励。到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已经奏咨有案者”计有:广东借银5的万两;江苏借银184万余两;山西借银130万两;直隶借银100万两;陕西借银38万两:江西借银23万两:湖北借银14万两;四川借银十三、四万两。合在京师所借的100万两,共计1102万两。

但实用作战费者并没有那么多。四川虽申报借银十三、四万两,但到光绪二十一年二月尚“无富民赴司请领印票者”。只好变换花样,改借典商之款,对全省大小140余家典铺硬性摊派。江苏息借商款226万两悉移借给商务局。广东募集款数最多,然却有270万两未用作战费。故这次息借商款实用作战费的最多不超过600万两。

清廷向外国银行举借巨额军费

息借洋款。甲午战争期间,借用洋款共四笔:第一笔1894年11月4日清廷批准向英国汇丰银行借银1000万两,利息七厘,期限20年,折扣九八,以海关债票作抵,并以各通商口岸之税,为海关债票之担保,称为汇丰银款。

第二笔是1895年2月,仍向汇丰银行借300万英镑,折银18,653,961两,年息六厘,折扣不低于九五点五,以各口通商关税作担保,除以前曾由关税担保现在尚未偿清的各项债券,仍应先行偿还外,以后再以关税担保续借外债,总应将此次借款尽先偿还,并以海关债票担保,期限20年.这次借款称为汇丰金款。

此两次借款并未全部用作战费。1895年2月28日,汇丰银款尚有380,446两在伦敦;汇丰金款1895年5月还存伦敦702,083镑(折银约4,365,543两).估计《马关条约》签订时尚余450万两左右。

其余两笔是地方借款。1894年9月由福建向上海德华银行借规平50万两,作为筹备战费之需。1895年6月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向德国瑞记洋行借英镑100万折银6,217,987两。

甲午战争清廷通过各种途径筹得款银6009万两,其中实用于战费的有4465万两,剩余1654万两。尚未到清政府一年收入之数。

日本筹措战费:没借外债 国内所得是清朝两倍余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日本使用的军费尚不到2亿日元。折合库平银14319万两,是清廷内部搜刮加外借外债所得的两倍还多。

充足的军费保证了日军在战争中的发挥。

日本实际支出军费是清朝筹措额的两倍多

日本当时的军事预算,在1894年10月在日本广岛召开的第七届临吋议会通过的预案是临时军事费用是1.5亿日元和发行战争债券1亿日元。

但是实际上的军费支出并没有达到2.5亿日元如此之多,比如1亿的战争债券就没有完全售出,最后的认购规模为76,949,000日元。

在战后日本公布其战费筹措收入的使用情况,计有:1893年日本国库剩余的现金2344万日元;公债发行所得11680万日元。特别资金7896万日元;陆海军恤兵捐纳金278万日元、军资捐纳金16万日元等,合计决算实际支出款200 47.6万日元。

需要注意的是,这笔公布的日本军费收支决算的终止时间是1896年3月,也就是包括了甲午战后日本对澎湖和台湾用兵的军费支出。

也就是说,甲午战争中,日本使用的军费尚不到2亿日元。折合库平银14319万两,是清廷内部搜刮加外借外债所得的两倍还多。

日本没借外债 自身还大有潜力可挖

如果日政府2.5亿日元的预案实现,则将实现折合白银17857万两的战费筹措,几乎等于清廷战费的3倍。

需要指出的是,宋鸿兵的《货币战争3》中所说日本向英国借取的近1.2亿两白银的“借款”并不存在。日本方面,没有任何资料证明明治政府曾经在甲午战争前向外国贷款以筹措战费,即使最权威的《明治财政史》也没有记载过。相反,恰恰是1895年战争结束之后,清朝的战争赔款是以向英国各大银行借款的方式来支付日本的。

日本真正靠大规模借外债(是发行外国公债,而非向外国银行贷款)来支撑战争费用的,不是甲午战争,而是十年后的日俄战争。

大举借洋债 终屡遭拒绝致财政捉襟见肘的是清朝

对内已压榨殆尽的清朝对外获得借款的路已经非常狭窄了。

借钱给内外交困的清朝,汇丰银行开除了苛刻的条件。

日本尚有余力而清朝内外财源均已枯竭

日本并没有大规模向外国借贷以充战费,完全靠挖掘自己国内财政潜力实现战费的补充。事实上,日本潜力远没有挖尽。

比如,李鸿章前往日本马关议和之时,就得到过详细的情报“第一次国债洋一百五十兆元中,有五十兆元股票尚未销售,其八十兆元股票虽经售出,而银洋究未收齐”。如果继续打下去,日本还有相当的战费潜力可供使用。

相反,倒是筹措战费只有日本一半不到的清朝,筹措的资金已经有58%是举借外债。不但内部潜力已经挖尽,外部资金来源也日趋枯竭。

外国银行已不愿借款给清朝

有人对此有过很好的评论:“如果中国政府在战争一开始就来(外国)借款,必定能够取得优厚条件,随心所欲借到任何数目,这样一方面可以表示战斗的决心,一方面也可以显示中国财政信用之高,以对内对外都可有很好的心理影响”。

但清廷并没有按照李鸿章开战之初就提出的大规模举借洋债的建议实行,而是一再拖延。在战况日趋明朗之下,外国银行也愈加不看好清朝能够战胜,不愿给予清朝借款。

清朝官员文廷式曾埋怨户部:“近来军饷支绌不能不借资洋款,当六七月间,洋商之愿贷者颇多,以户部与总理衙门于贷息再四迟疑,因循不决,北路军情一紧,遂令各商裹足不前,而汇丰洋行乃乘隙独专其利”。

比如1894年担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受清政府委託,以6%利息和海关税收作担保,向英格兰银行递交贷款申请,以筹措战争经费。最后英格兰银行以不明中日战争内情和战争风险难以评估为由,拒绝了清朝的贷款。

最后,清朝只有以更高昂的利息向汇丰银行取得以7%利息的1000万两白银的贷款即汇丰银款。对内已压榨殆尽的清朝对外获得借款的路已经非常狭窄了。

甲午战争中清朝与日本筹措军费的能力实在不在一个水平面上。内外搜刮加大规模举借外债的清廷只筹措了不到日本军费一半的战费就已捉襟见肘。如果真的继续耗下去,先财政崩溃的也只能是清朝政府。日本就是用钱砸,也砸赢了清朝。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我们下期再深入分析。

往期重读甲午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