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暴恐袭击为何屡屡针对民航

网友评论()2014.03.11 总第09期 作者:兰台

引言:近日来失联的马航MH370航班再度引起了人们对民用航空器安全的关注。而至今不能排除的遭恐怖袭击或者被劫持的可能尤其让刚刚经历过昆明3·1暴恐袭击的中国民众格外关心,毕竟大名鼎鼎的9·11恐怖袭击、洛克比空难等都是针对民航班机下手的典型。在这里兰台君就和广大读者聊一聊,从历史上看,暴恐袭击为何屡屡针对民航。

9·11袭击是民航暴恐袭击的典型案例

自由度高、移动快速、易于控制、出事影响大:民航备受暴恐袭击青睐

“恐怖主义犯罪”是基于政治目的,针对不特定的目标,包括处于非战时状态的军人与军事设施,以与实现其目的不相称的手段实施的足以引起社会恐慌的各种侵害或破坏活动。

自20世纪60年代国际恐怖主义活动进入高潮期以来,民用航空器和机场设施一直是备受各种恐怖主义组织青睐的破坏对象。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航空器作为一种重要的运输工具,较之依赖铁路、公路运行的车辆,具有无法比拟的自由度和快速性。铁路、公路车辆都严重依赖道路,因此活动空间是被限定的,即使发生恐怖活动,其威胁很容易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而民航飞机如果被劫持,其行动就进入一种基本不受任何约束的状态,可以迅速到达飞机航程内的任意一点,除非发生以下三种情况:劫机者被制服、飞机因故无法继续飞行、国家军事力量对飞机进行武装拦截。

这意味利用民航网络中任意一个节点的空防漏洞,短时间内即可对民航运输网络的安全构成大面积冲击。对于防御一方而言,这是一种非常不利于防守的宽正面。所以,这种高速、高自由度的运输特性对恐怖活动而言具有极高的利用价值,特别是“9·11”事件之后,民用航空器更有可能被劫持为自杀式袭击平台,形成可跨国界、目标不确定的点对面快速远程攻击局面。

其次,民用航空器脆弱性也远远超过了其他运输工具。虽然统计结果表明,民航飞机事故率低,是最安全的公共交通工具。但是一旦发生重大事故,旅客生存率往往极低。对恐怖活动而言,要造成同等人员伤亡,袭击航空器对武器、炸药等物资的需求远小于对其他交通工具的袭击。

以近年来发生在伊拉克等地的自杀式袭击为例,即使袭击者所使用的自制爆炸装置(IED)有时可重逾2000磅(利用未爆航空炸弹改造),此类袭击造成的人员死亡数量也无法和一架大型客机失事造成的人员损失相比。

第三,空难更容易受到国内、国际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这些报道被恐怖组织视为侧面宣传。所以,一起恐怖袭击事件或者事故后,经常会有多个恐怖组织出面宣称对事件负责。

从叛逃、要挟目标到追求人员伤亡:针对民航的暴恐袭击手段上走向恶性

劫持飞机的事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据可查到的资料,在国际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史上,世界上第一起劫机事件发生在1932年的秘鲁,几名失败的“革命者”劫机逃走。事隔15年以后,即1947年发生了第二起劫机事件,一名保加利亚的叛逃分子,劫持该国飞机逃往西欧。

1948年7月,亚洲发生第一起劫机事件。四名劫机者登上从澳门飞往香港的航班,驾驶员和副驾驶员遭杀害,飞机最终坠入海里,机上25人遇难。20世纪50年代,劫机事件零星地、断断续续地发生在东西欧之间,大部分属于叛逃性质。由于仅限于局部,伤害无辜较少,其危害性也就没有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

到了60年代初,随着各国国内和国际矛盾的尖锐和斗争的激烈,特别是美古断交后,在加勒比海区域掀起了一股劫机浪潮。作为一种航空犯罪行为,早期人们并不完全理解其危害性,由于劫机的冒险性再加上报刊绘声绘色的报道,劫机者在当时甚至成了人们心目中传奇式的英雄。

20世纪60年代末危害国际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开始蔓延开来。仅1969年-1971年,发生的劫机事件就约240起,1969年至1977年的20年间,全世界发生劫机事件为550起。1970年9月发生了一起20世纪的最大劫机案--巴勒斯坦人民阵线游击队在一天之内劫持了四架飞机,轰动了世界,人们开始对劫机及其后果给予严重的关注。

这段时间中,从暴恐事件的目的来说,主要是叛逃或要挟一国政府,以航空器上人员的安全为条件,换取释放被逮捕的恐怖分子或达成某些政治目的。如著名的以色列解救被劫持往乌干达的民航的“恩德培行动”,就是巴解组织和德国赤军旅联手策划的以要挟以色列政府释放40名在押的巴勒斯坦抵抗组织成员和13名被各国拘留的恐怖分子的劫机事件。又如,1993年中国发生的10次劫机事件均是劫机者将飞机劫往台湾的叛逃行为。

但是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总体发展趋势看,这类叛逃和要挟性的劫持活动虽然仍有发生,但是其影响力已经明显下降,越来越多的事件表明恐怖分子倾向于发起自杀式袭击,包括使用武器、爆炸物或者易燃物品在空中对航空器进行破坏,而不是通过劫持飞机和绑架人质向有关政府提出各种要求。

最早的这类活动实际与中国有关,1955年4月国民党特务在香港启德机场向印度民航“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上设置炸弹试图暗杀周恩来总理,最终酿成了震惊世界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这一事件可以算是目前资料翔实的第一起炸机暴恐事件。

1972年香港国泰航空班机在越南上空被炸弹炸毁,这一事件一改之前如火如荼的劫持飞机风潮,目的就是毁灭班机本身而非将其作为要挟工具。但犯罪嫌疑人的目的是经济性的--为了诈领妻子与女儿的保险金,因而策划此爆炸案。因此尚未引起注意。

进入80年代后,这种以大规模杀伤人员为目标而不是以威胁杀伤人员为手段的恶性暴恐事件就层出不穷了。1985年印度的一架航班号为182的波音747飞机在爱尔兰海岸附近上空爆炸坠毁。机上所有32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这是近代航空史上,除了2001年袭击美国世贸大厦的“9。11”恐怖事件外,死难人数最多的一次空难事故。而这次空难唯一的嫌疑犯则在法庭上声称,炸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报复印度政府对锡克教的政策。

此后,1987年被朝鲜特工炸毁的大韩航空858号班机造成全机115人死亡;1988年洛克比空难,被叙利亚特工炸毁的泛美航空103号班机造成全机259人罹难;2001年著名的9·11恐怖袭击更是在成4架航班上全部246人和地面2700多人的大规模伤亡。

相对于之前的要挟和叛逃相比,这类暴恐袭击更看重通过造成大量平民死伤造成目标国的社会恐慌。因此手段尤其残忍,影响尤其恶劣。

从冷战政治到极端主义恐怖行为:针对民航的暴恐袭击目的上发生变化

冷战时期大量出现的劫机事件,大多没有追究其法律责任。而由于政治犯不处罚、不引渡的制度框架,出现了一些政治组织把劫机作为政治武器使用的情况。如巴勒斯坦解放阵线曾在6、70年代在反抗以色列统治,争取巴勒斯坦独立的政治目的下多次劫持民航飞机以求要挟以色列和国际社会达到政治目的。这样的暴恐事件中透露出浓重的冷战政治味道。

及致80年代,以大规模杀伤平民为手段的暴恐袭击方式出现后也依旧以冷战政治需求主导。如1987年被朝鲜特工炸毁的大韩航空858号班机造成全机115人死亡,是金正日亲自下令朝鲜特工机构制造的为了打击即将于1988年举行汉城奥运会的韩国国际形象的政府行为。1988年造成泛美航空103号班机坠毁全机259人罹难的洛克比空难据信也是为了对美军1985年空袭利比亚和1988年误击伊朗客机行动的报复。

但与此同时,宗教极端主义的恐怖袭击也逐渐浮上水面。这是宗教极端组织对和平居民进行暴力或威胁使用暴力,以此造成一种恐怖气氛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行为。

如前述1985年印度的一架航班号为182的波音747飞机在爱尔兰海岸附近上空爆炸坠毁。机上所有32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嫌疑犯来自于一个印度锡克教极端组织,他则在法庭上声称,炸机行为的目的是为了报复印度政府对锡克教的政策。首开宗教极端主义恐怖袭击的先河。1994年法航8969航班被劫持事件中,4名伊斯兰极端组织成员试图将飞机开往法国首都巴黎上空引爆造成大规模伤亡,但被法国特种部队阻止。

举世著名的9·11事件中,伊斯兰极端宗教组织“基地”也采用劫持客机撞机美国地面建筑的方式造成了近3000人的平民伤亡,一时臭名昭著。

而中国当前面对的最主要的恐怖威胁来源于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以“基地”组织为代表和模仿对象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恐怖组织自“9·11”以来更倾向于发起自杀式袭击。如2008年奥运会前被及时阻止的民航3·7事件,就是极端恐怖组织诱骗19岁新疆少女充当人体炸弹,将汽油带上飞机后试图在乌鲁木齐飞往北京的客机上企图制造一起机毁人亡恐怖事件的尝试。

中国和数个中亚国家陆地接壤,其中阿富汗、巴基斯坦都是伊斯兰极端恐怖主义组织活跃地区,其他中亚国家境内也不同程度存在民族分离主义势力和宗教极端主义背景的恐怖主义组织。国内恐怖组织和这些国家境内的恐怖主义组织长期存在密切联系,未来有可能通过边境渗透方式,获取来自境外的支援,获取包括导弹在内的各种武器对中国民航的航空器构成威胁。

民航客机的特点使其成为一个世纪以来暴恐袭击的热门,中国有实际面临着极端宗教势力恐怖袭击的切实压力。因此,在反恐怖袭击的道路上,中国政府和民众以及各国民航都任重而道远。
 

兰台

凤凰历史特约记录员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