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时代的孩子:一个女红卫兵的日记
2009年09月07日 09:49书摘 】 【打印共有评论0

1966年9月15日

星期四

看了坏影片《桃花扇》之后,心里越想越发呕。我们应擦亮眼睛,揭露它的政治目的和政治意图。

1962年是国内外阶级斗争错综复杂的年代。这时候把一个离今很远的反动历史剧捧出来,就是宣扬资本主义复辟。当影片的代表人物李香君被抓时,她说:“不要欺人太甚!”“相府权势再大,也大不过一条命去!”这几句话彻底暴露了他们对党对社会主义的刻骨仇恨。从李香君和侯朝宗的生活中,不难看出他们是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当幸福生活被冲散时,他们是那样地恨,恨我们新社会,留恋原来的腐朽生活,想再恢复蒋家王朝。因为影片中有许多人被带上手铐,被抓走。正处在1962年,编导者为何要演出这些呢?难道不是在咒骂讥讽我们这个新社会吗?

张颐武评点:当时梅阡导演的《桃花扇》也是作为“毒草”放映的。这里对于“人物影射”的敏感及其随之带来的责难,是“文革”式文学批评的典型方式。将历史的故事读解为对于现实的影射攻击,想像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直接对比变成了批评的惟一方式,这样的批评当然引人发笑。但“文革”时大批判的逻辑就是如此,因而对于《桃花扇》的批判也就成为整个语境结构的必然。

1966年11月19日

星期六

目前大家都在学“老三篇”,唱革命歌曲,有一段歌词是:“老三篇,不但战士要学,干部也要学。老三篇最容易读,真正做到就不容易了。”可不知是什么人却把词给改了,改成:“棒子面,不但战士要吃,干部也要吃。棒子粥最容易咽,真正扛饿就不容易了。”这些改词的人真是别有用心,一点都不严肃。那天我听一个人这么唱,唱完了自己还哈哈大笑。

张颐武评点:当年有关这首“老三篇”的歪唱是相当流行的,它当然包含着对于“无所不在的政治化”的别出心裁的嘲讽——有关政治的宏大论述变成了有关棒子面的幽默。民以食为天,这个“日常生活对于政治的嘲讽”的段落,令人在捧腹大笑之余暗暗震惊。

196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青春之歌》毒素之深,贩卖之广,影响之恶劣及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滔天罪恶必须一一揭穿,把它的真画皮暴露无遗,让它见见太阳:

一、篡改历史,竭力往剥削阶级脸上擦脂抹粉,丑化、伪造、歪曲劳动人民:

1.余永泽对老佃户说:“你们不交租,我父亲哪有钱寄给我?”

按:地主阶级把农民害得家里没有一粒米,妻离子散,一年辛辛苦苦得来的一点点粮米全被地富抢走,逼走。而作者通过余永泽的嘴咒骂劳动人民,掩盖地主阶级的滔天罪行。

2.把穷人写的不是自杀就是投河。如女主人公自杀、秀妮自杀、作者在河边碰到的一家三口人也自杀。

按:毛主席领导的军队是穷人的支柱,照杨沫所说,穷人就是有自杀的命,没有造旧社会反的命。照她所说,难道投河自杀是救中国的办法吗?那你一定会说了,我是在写旧社会的黑暗呀!连同《家》的作者巴金是一丘之貉。

3.地主宋郁彬亲自征求长工意见并记在日记本中,长工郑德富的劳动中竟和地主儿子打闹。

按:每一个贫下中农和饱受长工生活的老人们谁不知道扛几十生活,腰弯了,腿折了,身体残废了,家里人死的死,离的离,孩子饿的拉不出屎来,用棍子往外挑,高利贷压的穷人抬不起头,哪通和地方聊天取乐?!

4.佣人陈大娘在看到地主家受难时,说:“穷人有穷人的苦,富家有富家的愁。”

按:这是什么话么?简直颠倒黑白混淆阶级阵线!令人注意的是,这句话出于佣人陈大娘之口,难道不令人深思吗?

二、反革命言行

1.革命当然一定会胜利,但房檐底下矮,现在就得低低头。

2.上帝对一切犯罪人都饶恕。

摘自:《红色少女日记》 作者:张新蚕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上一页123下一页 >>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共有评论0条  点击查看
 
用户名 密码 注册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作者: 张新蚕   编辑: 刘延清
更多新闻
凤凰资讯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